山东招金集团创建绿色矿山的探索浏览次数:574 发布日期:2016-09-01 分类:矿山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要求矿山企业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当作绿色矿业的根基。 ◆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 当前,国家把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又提出绿色经济理念、绿色环境发展理念、绿色政治生态理念、绿色文化发展理念和绿色社会发展理念。这为矿山企业遵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发展绿色矿业的根基。 山东招金集团始终坚持“恪守环境法规、预防环境污染、倡导节能降废、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持续改进、创建绿色矿山”的环保方针,以实现安全、生产、环保同步发展,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为目标,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综合治理,建设生态企业,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循环经济科学管理十佳示范企业、山东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保护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生态保护经验在全国非煤矿山企业推广。目前,招金集团有11家矿山企业达到国家级绿色矿企标准,所有矿山实现清洁生产,企业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强化责任,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保护环境,决不能把污染留给社会、留给子孙后代”,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造福后代、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来抓,努力做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招金集团的思想共识。 从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先要绿水青山,再要金山银山”,招金集团生态环保理念发生质的飞跃。近几年来,又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体系,确立了明确目标:“污染物达标排放,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复垦绿化率不低于80%,可利用废物回收率90%以上”。每年年初,与各企业层层签订《环保责任状》,并将方针目标纳入各级生产经济责任制考核之中,实行月检查、月考核制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的环保工作格局。同时,积极贯彻《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节能法》、《循环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员工培训学习,坚持每月召开环保工作会议,分析情况,解决问题,纠正不足,保证了各级环保责任制的有效落实。 加大投入,以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科技投入。招金集团借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加大企业的生态环保投入,每年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三废”治理方面投入的资金都在1亿元以上,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生态恢复、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 在矿山开采方面,针对矿山矿井开采深度逐年下降、逐步转入深部开采的特点,开展深部矿体采矿方法研究,重点解决开采技术条件复杂、恶劣环境下采矿效率低,损失贫化率高、安全生产保障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地压管理以及对矿石流动性规律研究,运用地压控制理论,研发深井条件下的复杂矿体开采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矿山开采的装备水平,利用信息化建设绿色生态矿山,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在矿山选冶方面,强化难选冶矿的回收研究,强化多元素综合回收,同时进行冶炼新方法试验,开展无氰提金研究。 转型升级,“三废”和尾矿库等综合治理成效显 “十二五”期间,招金集团在集中治理的基础上,投入资金9600万元,狠抓尾矿库、塌陷区、采空区的综合治理,升级改造选厂除尘设施,增加锅炉除尘脱硫设施及新建污水处理厂60余个,并采取压土植被、回填夯实、植树造林等有效措施美化矿山环境,净化矿区空气,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了“蓝天、碧水、绿地”的环保目标。 “三废”治理领域共投入资金3亿多元,重点加强对氰化、化工废水、冶炼烟尘、锅炉烟尘的排放指标控制,做到废水不外排、废气达标排、废渣规范管,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废水治理要求达到尾矿经沉淀过滤后全部返回生产工艺循环使用;氰化废水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也全部返回工艺流程,实现含氰废水零排放。废气治理实施冶炼酸烟治理工程,烟气经过处理后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达到200ppm以下。废渣治理注重对金精矿和硫矿库进行地面硬化,构建遮雨棚并加以篷布覆盖,防止雨水流失和扬尘。 科技攻关,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 近年来,招金集团积极运用科技手段,粉尘治理取得了重大突破。与芬兰合作投资180万元在多家选矿厂采用生物纳米抑尘系统,使生产现场的扬尘点粉尘得到了有效控制。粉尘的总抑制率最大可达95%以上,在距离设备5米处基本无粉尘飘扬,操作工人在95%的时间内可以不用佩戴防尘口罩。2013年12月,招金集团在金翅岭金矿组织召开了生物纳米抑尘技术推广应用现场会,并决定2014年在全公司进行推广应用,彻底解决作业现场的抑尘问题。 “开发一方资源,造福一方百姓”,是建设绿色矿山的应有之义。招金集团在创建绿色矿山中通过构建促进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以“绿色共赢”模式使当地百姓共享资源开发收益,实现了社区关系的和谐融洽。目前,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招金集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力抓好环境保护和矿山生态环境重建,让绿色矿业持续造福企业、造福社会、造福群众。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