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加快推进应用性成果落地浏览次数:660 发布日期:2016-11-03 分类:各省总站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四年以来,通过“查条件、摸家底、探问题、提对策、建系统”五大专项的部署实施,基本查明了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条件,摸清江苏沿海地下水、滩涂等主要地质资源家底,探明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初步建成了江苏沿海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截至目前,省部两级累计投入经费 3.28 亿元。项目紧密集合沿海发展需求,在服务沿海发展空间布局与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岸线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及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建议等四大领域的十项应用性成果已分批提交给相关政府部门使用。 沿海地区重大工程地质安全总体可控 区域构造稳定性和工程地质条件是决定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的关键地质要素。调查表明沿海地区区域构造总体稳定,基本稳定区占 95.9% ,不存在直接制约开发建设的工程地质要素,重大工程地质安全总体可控。但仍有六类工程地质问题需加以关注,如软土、砂土液化、围填土、水土腐蚀、海岸侵蚀和地面沉降问题。 对策:区域次不稳定区重大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烈度提升为Ⅷ度;地下空间开发、设计等级和变形要求较高的建筑尽量避让厚层软土分布区,后期开发利用应匹配相应地区地质条件的承受能力;软土地区已开工项目后期工程应增大处理力度并提高防范措施,新开项目应提高地基处理标准,加强工后沉降观测;深厚软土分布区工程建设加强针对性技术论证;工后沉降大于 10 厘米区域的新建重要线性工程应以桥代路。 农业用地质量总体良好,局部呈酸化趋势 综合考虑养分、环境、理化指标进行的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全区土壤质量总体良好。调查发现:土壤养分元素含量从沿海向内陆呈现增加趋势, 95% 的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及有机质含量水平为中等,仅连云港沿海地区 5% 土壤养分相对偏缺;土壤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元素含量总体较低;土壤 pH 值总体介于 7.5-8.5 之间,偏碱性,但近 20 年来局部(城镇周边)土壤呈酸化趋势。 对策:优先将优质区的农用地划为基本农田进行重点保护;开展部分重金属异常区专项调查,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将条件适宜的沿海滩涂作为后备耕地;注重城镇工业布局,避免工业生产对农用地土壤环境的影响。 沿海滩涂资源总量 293 万亩 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是关键 调查表明,滩涂围垦是近三十年来海岸线变迁的重要原因。因此想要更加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滩涂资源,必须全面掌握滩涂现状。江苏海岸线长约 762.3km ,以人工岸线为主,淤积岸段、侵蚀岸段分别占海岸总长度的 54.7% 和 35.6% 。采用先进的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探测技术,查明射阳河口以南高程在 -3 米以上的可供围垦开发滩涂资源总量为 293 万亩,是未来滩涂围垦开发利用的重要潜力区。 ——建议优化淤涨岸段围垦时序。分布于中部海岸之间的垦区,滩涂资源潜力大,属于强淤积岸段,建议优先围垦,同时采取措施加快滩面淤积,尽可能使滩面接近平均高潮线,以降低围垦成本。 ——明确离岸沙洲围垦开发方案。江苏中部海岸发育有大型活动性潮沟,摆动频繁、变幅巨大,对垦区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研究表明,一些垦区处于侵蚀至强烈侵蚀状态,建议加强围垦前期研究,进一步明确离岸沙洲的围垦规模、围垦方案、功能定位和用地比例。 ——调整侵蚀岸段围垦规划。属于强侵蚀岸段的垦区不宜围垦,建议缩减侵蚀岸段的围垦规模或调整围垦区块位置。 ——以人工岛方式进行远期围垦。以人工岛方式在离岸较远的苦水洋、蒋家沙等区域进行远期围垦,可减小人类活动对近岸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限度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同时,选择在围垦的人工岛附近深水区一侧建港,利用潮汐水道深槽作为航道,利用人工岛围填区进行港口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围垦、港口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加强滩涂资源与环境监测研究。加强滩涂地形地貌、海洋沉积动力环境、岸线与辐射沙脊群演变趋势的监测与研究,及时掌握后备土地资源的变化情况,建立海岸带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加强试验与观测,设立长期海洋观测平台,深入研究围垦对潮汐通道及港口的影响。开展围垦开发利用的跟踪评价及后评价。 查明地面沉降约束下极限可采地下水资源 2.45 亿立方米 / 年 摸清了地下水资源家底,查明了沿海地区地下水含水系统结构。评价表明,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可采资源总量为 2.45 亿立方米 / 年,但空间分布不均。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原生无机指标、地质时期海侵作用、天窗、人为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微咸水和咸水,水质相对较差。 建议将有限的优质地下水资源仅用于生活供水,最好作为应急后备水源使用;同时加强浅层地下咸水利用研究,探索浅层地温能等绿色能源开发方式。 提出地面沉降约束条件下的地下水水位控制红线 平原地区地下水过量开采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控制地面沉降,提出了地下水水位红线控制管理方式,以限采水位进行预警,以禁采水位作为红线控制,便于水利部门实施有效管理。 根据地下水 - 地面沉降耦合模型,结合地面沉降风险分区设置沉降控制目标,以县为单元制定了水位控制红线,该成果开创了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防治统筹兼顾的科学示范。 对策:已接近或者达到限采水位的区域,适当调整地下水开采层位及开采量。已超禁采水位的区域,禁止新凿井,同时压缩开采量或至禁采。 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实施为契机,根据及时掌握的地下水水位动态,结合地面沉降等动态监测信息,适时优化调整水位红线,进行水位红线动态管理,实现地下水开发利用与地面沉降防控的统筹兼顾。 建议加快建设区域供水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全覆盖。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城镇布局、人口规模,为县级以上城镇圈定了 19 处可建应急水源地的远景区,规划了相应的应急开采层位,总应急供水量可达 1143 万立方米 / 天,能够保障突发事件应急供水需求。县级以上城市尽快编制地下水应急水源地规划,开展应急水源地勘查与建设。 构建沿海地区综合地质环境监测网 针对沿海地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工作,构建了沿海地区综合地质环境监测网,系统查明了沿海地区的地面沉降历史与现状、成因机理及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与特征。 该网络由地面沉降监测网、水土环境监测网、岸线侵蚀淤积监测网构成,实现区域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自动化监测与分析。地面沉降监测网由 11 座分层标、 5 个工程沉降监测孔、 2000 公里水准监测网、 66 个 GPS 监测点、 36 个 JSCORS 点构成,实现了 InSAR 监测全覆盖。水土环境监测网由 430 个耕地水土质量监测点、 181 孔地下水监测井、 20 孔海水入侵与淡水咸化监测孔构成。岸线侵蚀淤积监测网由 20 条海岸线监测断面组成。 建议进一步加强海岸带区域地质环境监测的协同,构建海陆统筹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各级地方政府将地质环境监测列入日常工作,实现监测常态化,并有效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与维护;每年编制江苏沿海地区地质环境监测年报,提交给地方政府,为资源合理开发及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地面沉降形势较严峻 1985-2015 年,沿海地区累积沉降量大于 200 毫米的区域面积达 1.059 万平方公里。 2015 年沉降速率大于 10 毫米 / 年的区域约 1300 平方公里。 建议高风险区以及现状沉降速率大的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禁止高水资源消耗企业进驻;穿越高风险区的重要线性工程(高铁、高速)加强专项监测,进行风险评估。 亟需实施浅层地下水污染分区防控 沿海地区发育有长江、黄河三角洲及其古河道,沉积物颗粒相对较粗,缺乏完整的相对隔水层,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较弱,同时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比较严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浅层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亟需实施分区防控。划分三个区域:工业重点防控区、农业重点防控区、生活重点防控区。 对策:对于工业污染,严格把控新进项目门槛,引导已有的污染高风险企业进驻园区,集中建立园区污染防控体系; 对于生活污染,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做好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防渗工作,建立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 十三五期间,为确保大项目出大成果,有大运用,江苏地调院将继续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基础性成果的集成,将分散在不同单位的区调、水工环、海洋相关成果进行系统集成;二是进一步加强综合研究,确保相关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继续深化应用性成果编制与转化;三是开展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战略研究,确保沿海项目成果的长效性。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