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文化村——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成果的创新落脚点

浏览次数:728  发布日期:2017-05-17  分类:单位动态
2017年5月10-12日,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前往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调研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项目所属的子项目“华东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浙江)”自2013年起,结合省国土厅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以嵊州市通源乡为示范点,开展了通源乡地质环境保障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地质文化村是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成果转化应用形式的创新,是一种集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于一体的新型乡村,以丰富的地质遗迹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民风民俗为依托。 通源乡白雁坑村位于东经120°31′35″,北纬29°31′52″,平均海拔800米,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在白雁坑村及周边2平方公里内有地质遗迹景观点共54处,其中白雁坑崩塌遗迹、西白山剥夷面及白玉尖高山湿地,是通源最典型的地质遗迹景观。 5月10日晚8点,在通源乡乡政府会议室开展了座谈会,参加人包括浙江省国土厅环境处孙乐玲处长、葛民荣、万志义,我院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室董颖主任、陈梓慧,浙江省地调院王孔忠院长、陈美君主任,以及通源乡的书记汪美芳、乡长钱杭栋、郑永全,下王镇张镇长和王舍村书记任团结等。在汪书记介绍了地质文化村建设的过程、成果和感受之后,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需求。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对地质文化村的下一步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通源乡地质文化村以地质遗迹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为主体,融合了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等资源,开放式的科普展示场所,形象生动的标示系统,依山而建的观景平台和长廊,美丽宜居的农家乐,集中地展示了地质科学和民俗文化,准确地引导了游客休憩、游玩、观赏,达到了“有物可看、有品可尝、有文可读、有声可听”的要求。 在2013年的前期可行性论证基础上,通过2014-2016年三年间的调查和建设,在浙江省国土厅和绍兴市国土局对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下,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充分调动利用各方资源,显著提升了通源当地特色农产品与民俗旅游的吸引力。从2013年全村2家民宿6张床位发展到目前的11家民宿超过150张床位,实现年接待旅游1.5万~2万人次,显著的改善了当地村民收入,全村年增收达到1000万元,使村民对地质文化普及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周边相邻乡镇的领导都带着当地情况的介绍资料踊跃申请参加到下一步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中来。 地质文化村是美丽乡村的“特色版”,既保护了地质环境,又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以地质遗迹资源为载体,融合特色民族文化,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中传播地学知识,实现科普教育和休闲旅游相结合,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并产生了极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通过本次调研,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认为,地质文化村是地质遗迹调查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形式。在下一步工作中,将进一步细化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把地质文化更深入的结合到乡村建设中来,努力实现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地球故事与村民故事的融合、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的融合、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的融合。使地质文化村萌芽于地质遗迹、根植于地质环境、开花成地质文化、落果在地缘人家。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