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现场研讨会在商洛召开

浏览次数:642  发布日期:2017-05-31  分类:单位动态
“五化建设”模式在与会代表中引起极大反响    5月25-26日,以“提升基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示范引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为主题的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现场研讨会在陕西省商洛市召开。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熊自力、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雷鸣雄、商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陆邦柱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马军主持。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现场考察了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王洼滑坡监测预警示范点和丹凤县竹林关镇“7.23”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技术人员介绍了“管理支撑层级化、监测手段多样化、数据采集智能化、预警预报及时化和信息服务一体化”的地质灾害防治“五化建设”模式;湖北、重庆、陕西三省(市)分别介绍了“四位一体”网格化和“四重”网格化管理模式、“保底线、减存量、控增量、提能力”工作思路。     通过现场考察和研讨交流,地质灾害防治“五化建设”模式在与会代表中引起极大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在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工作难度大的防灾形势下,地质灾害防治“五化建设”模式及网格化管理模式,非常实用且有效。很多省、市、县在会上也希望能够尽快将该模式引入到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     据了解,2012年以来,在陕西省、商洛市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商洛市镇安县开展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示范,创建了地质灾害防治“五化建设”模式。2014年开始,商洛市委市政府在镇安县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1区6县全面铺开地质灾害防治“五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7年4月,国土资源部凌月明副部长在“2017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将陕西省商洛市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典型做法作为国土资源部今年的推广重点。     近年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针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手段少、测量精度低、数据汇总难、预警分析不及时,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数据管理分散、成果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等问题,通过不断探索,依靠管理、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是探索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合作分工的防灾减灾新模式。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业务体系,地方政府负责体系建设、制度建设与运行。二是促进了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与技术支撑深度融合,推动了基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综合防治“四大体系”融合,实现了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融合。三是通过科技创新,借助野外智能采集系统和二维码技术,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专业调查与行政管理数据库不一致和数据库动态更新难的问题,打通了自下而上的“县-市-省-全国”四级数据库动态更新通道,实现了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实时采集、实时传输和实时更新。四是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了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科技含量,实现了及时采集、动态分析、及时预警,提高了预警预报准确性和时效性。五是基于云平台和“掌上地灾服务中心”,推动了全民参与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实现了防灾减灾社会化、公众化和普及化。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现场研讨会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商洛市人民政府承办。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国土资源厅(局)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的13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