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秘浏览次数:620 发布日期:2017-08-22 分类:地质公园新闻天柱峰 曾享“南岳”之尊的天柱山,是一座由花岗岩所构成的山脉。来到这里,我们发现同样是花岗岩地貌,天柱山却和华山、黄山、三清山这些我们所熟知的花岗岩景观都不尽相同。华山以山势雄险著称,黄山以峰丛峻美而扬名,三清山以石柱怪异而奇特。而天柱山则兼具着山之雄、峰之峻、洞之幽、崖之险、石之怪、水之秀,集花岗岩之美于一身,值得反复品味。 “神”造秀峰 公园的峰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天柱山主景区。在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千米以上奇峰47座,组成气势磅礴的连绵峰峦。根据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柱状峰、锥状峰、穹状峰、脊状峰。群峰之间峡谷幽深,峰体以及峡谷两侧绝壁常常有奇松怪石相缀。季相变换,景区常有佛光、紫气、日出、日落、云海、晚霞、雾凇、雪霁等奇观出现,变化无常的气象景观,烘托着千姿百态的花岗岩景观,让这里的每一季、每一天、每一刻都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飞来峰,是穹状峰的典型代表。它海拔1424米,尽管只是天柱山的第三高峰,但却抢尽天柱诸峰的风头。进入景区,这种高大雄伟的山峰几乎从不离开我们的视线,景区游览线的每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飞来峰南侧陡峻光滑,北侧稍缓。峰体之上的裂隙处,松树如盘虬卧龙生长在岩缝一线,青黛色的松树如飘飘衣袂,给奇峰增加了几分仙气。更为奇妙的是,飞来峰的山顶有一石,浑圆如盖,轻搁于顶峰,似从天外飞来,称为“飞来石”。飞来峰之名便因此石而来。山顶的巨石当然不是天外飞来,它与山峰本为一整体,流水的切割与风化冻融,将它周围的岩石尽悉破碎脱落,惟其残余在山顶。该石同时也是一个“风动石”,其底部与山峰顶部的接触面甚小,风吹石动。 崩积地貌:头悬巨石 从振衣岗沿石梯上至峰顶,就能看到天柱山的主峰,海拔1489.8米的天柱峰。尽管导游一再提示,但当天柱峰那雄伟的峰体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仍感觉到强烈的震撼。天柱峰,又称皖伯尖,兀立如柱,四面嶙峋峭拔,为锥状山峰。山峰前的谷地,生长着大片的杜鹃,每年4、5月,杜鹃如火,雄峰巍峨而立。晨辉与夕照,天柱峰通体金色,熠熠生辉。“天柱一峰擎日月”的意境,便在此得到极好的诠释。作为曾经的南岳,拜岳祭祀是古时每年都要举行的活动。相传,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便在天柱峰前设台祭祀,封天柱山为南岳以来,历代帝王都派使臣到天柱山拜岳。现在重建的圆台正是当年拜岳台所在之处,天圆地方的底座,每圈石块均是九的倍数,象征天长地久。 离开天柱峰,东环线的游览道几乎沿鲸背状的山脊起伏而行。山脊之上,密布着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石蛋。越往东,各自兀立穹隆状峰丘愈多出现。虽不如飞来峰与天柱峰那般高大雄伟,但浑圆状峰体,起伏在群山峻岭与湖光山色之间,尽显天柱山秀美的一面。2009年开辟的莲花峰游线穿行在群峰之间,虽只有2公里,但一路群峰云横,苍松烟岚,美不胜收。笔者曾凌晨登上苍映台以观日出,但见远山如黛,一轮圆日跃出云海,群峰悬石,红霞锦绣,朝露珠玑,壮美极了。 “天”垒奇景 天柱山多洞,也有很多以洞命名的景点。白居易诗中 “洞开千仞锁云雷”指的就是这里的洞。但这里不是岩溶地区,没有岩溶洞穴形成的条件,也不是砂岩地区,流水侵蚀也很难形成洞穴。那么这些发育于坚硬花岗岩中的洞穴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里的洞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或宽大或深幽的溶洞和丹霞洞穴,而是山体崩解后,垮塌下来的巨大岩块,相互垒叠搭连所形成的棚洞。在地貌上又称之为“叠石洞”和“石棚”,它们是一种花岗岩崩积地貌。受X节理控制形成的石蛋 郯庐断裂带自然也是一条地震带,位于这条地震带上的天柱山,便注定要常常经历天崩地裂的变迁。多次发生的强烈地震,花岗岩本身发育的节理和裂隙,都易造成山峰的崩塌和解体,尤其是高大孤立的尖峰、纤细的石柱,极易在地震中崩裂坠落。这些崩落的巨大岩块大量堆积山麓,便形成这里独特的崩积巷谷、棚洞、象形岩块等景观。了解这些,我们便明白天柱山为什么不同于其他花岗岩景观地,显得特立独行。比如,位于江西上饶的三清山,距天柱山直线距离仅300余公里,海拔也同为1500米左右,但那里石柱林立,“巨蟒出山”石柱高达100多米。而在天柱山,山体浑圆光滑,几乎看不到石柱存留,原因就在于此。 天柱山南侧的是郯庐断裂带通过的地方,也是崩积叠垒景观最丰富最奇特的区域。从索道上站的振衣岗往天柱峰方向,便可一路看到这种奇特的景观。这些景观皆以谷命名,如通天谷、神秘谷,其实这些“谷”全是巨大岩块之间的缝隙和岩块相互搭连形成的棚洞。 通天谷,全长330米,是崩塌堆垒形成的典型洞穴、廊道景观。洞内堆砌错综复杂,洞室相连,洞中有洞;而廊道陡峭、幽深、曲折。在传说中,天柱峰被喻作支撑天庭的柱子,要想抵达天庭,必须穿过这片由石缝洞穴组成的峡谷,然后方可顺着天柱峰登天。行走在崖廊与岩洞之间,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因为景观的出现完全没有规律可言。崖缝的宽窄、廊道的长短、洞穴的深浅、洞内的奇石,全因偶然而起,都是随心所欲,毫无征兆。这种变化带来的乐趣很难用语言表达。有时候,刚刚还穿行在窄如细线,不见蓝天的缝隙,倏忽群山毕显,豁然开朗。刚刚才行上一段平缓小道,突然又转入岩缝之间,头顶或蓝天一线,或悬一石,脚下或倚千仞绝壁而行,或临深渊。象形石:皖公神相 神秘谷,是天柱山崩积地貌的经典,有“全国花岗岩洞第一秘府”之称。全长600余米,垂直高差居然达150米。谷中,由巨石叠成的石洞大大小小上百个。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从中穿过,像丝线将洞洞相连。人行走其间,忽上忽下,忽明忽暗,神秘之感,油然而生。从“天宫”再往上,就是崩积地貌分布的极限高度,一个名为“归云”的圈椅状洼地。洼地中,巨大的岩块崩落在底部,两侧的崖壁呈额状,壁上苍松或独自傲立,或三五群簇,或成一线,显得疏密得当,恰当好处。 “地”设巧石 石蛋是花岗岩地貌区较为常见的景观,从我国的最南到最北端,都可以见到。它大到可以成为一座岛一座山,小到只是弹丸之石而已。 在我们熟知的地貌名称中,“石蛋”是最为亲民的,它来源于百姓对这种地貌最形象最直接的土称,又被地理学家直接拿来命名这种地貌。但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的石蛋地貌主要分布在一南一北。南方海蚀性石蛋,从天涯海角到鼓浪屿,沿东南沿海形成了一条“石蛋海岸线”。而北方石蛋地貌则主要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缘和内蒙古的阿拉善一带,属干旱区风蚀性石蛋地貌。相对于南方和北方,我国中部地区的石蛋不甚发育,南岭与黄河之间的花岗岩带中仅有少量的石蛋分布在峰顶,而其中天柱山的石蛋是分布最多,形态最完美的。 石蛋在天柱山大面积分布,主要受到这里岩体中的几组节理控制,尤其是一组X节理,将岩体切割成规则的四方体。花岗岩所特有的球状风化,就是沿四方体的棱角风化剥落,导致岩石在原地越变越小,越来越圆,最终状如巨卵。石蛋主要分布在山顶或山坡,以天柱山的东部环线分布最为集中。尤其是天柱峰至青龙背,山脊顶上几乎全被石蛋所覆盖。石蛋大者可自成一山、一峰,中等如房如车般大小,小者如足球篮球般袖珍。发育于孤峰峰顶的石蛋最为绝妙,天狮峰、迎真峰、西关群峰、莲花峰皆以石蛋垒叠为顶。莲花峰,峰顶巨石如瓣,旁以危石,如莲蓬出水巧趣横生。迎真峰,五个浑圆的石蛋依次沿陡坡垒叠成峰,欲坠之势,危如累卵,险绝之态让人想起“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名句来。 除了垒叠成峰的巨型石蛋,这里还有大量中等、小体量的石蛋,或如人似物,千奇百态,诡异怪诞,意趣无穷。构成天柱山一绝——巧石大观园。蜒蚰爬壁、仙人打鼓、犀牛望月、祖孙耳语、双乳临哺、司命天元……每个石蛋都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每个惟妙惟肖的名字又给石头赋予了“生命”,它们给大自然注入了无法分割的人文情怀……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