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进展交流研讨会成功召开

浏览次数:362  发布日期:2017-10-31  分类:单位动态
    为推进“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确保年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2017年10月25-26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北京组织召开“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进展交流研讨会。计划下设6个工程的首席专家及二级项目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邀请了袁道先院士、武强院士、陶庆法教授级高工、万力教授、王恩志教授、胡晓农教授等计划咨询组专家及石建省研究员、文冬光研究员、蒋忠诚研究员等专家给予咨询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和水环部有关领导参加研讨并指导计划下一步工作。计划协调人李文鹏教授级高工和首席科学家殷跃平教授级高工分别主持研讨会。     重要活动构造带和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生态脆弱区和特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等6个工程分别汇报了2017年度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与会专家和代表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围绕科技创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等主题,对2018-2025年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提出了工作部署建议。     会议认为,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下设各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部署,以“五问”作为工作开展和成果评价的准绳,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且成果丰硕。各工程野外实物地质调查工作进展顺利,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人才成长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阶段成果。一是查明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第四系厚度,并基于水动力场、水化学场、同位素测试及地层研究等,确定了沙漠区地下水来源于附近山区洪水(90%)和当地降水(10%);二是利用多种现代测年手段开展了伊犁谷地西部平原第四纪地质研究,恢复了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深化了对区域含水层空间展布规律认识,并总结出地下水五种循环模式,为跨界含水层管理与对外谈判提供基础依据;三是创建基于信息化的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五化”模式,支撑服务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能;四是揭示京津冀地区平原隐伏活动断裂对近地表区域性灾害控制作用,服务于北京通州副中心、雄安新区、首都机场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五是开展基岩赋水理论与找水技术方法研究,在基岩赋水模式、蓄水(储水)构造研究等方面取得一些新的认识,集成总结物探找水技术方法;六是在含水层结构与物性探测、钻探技术方法、原位测试等技术方法取得重要进展;七是发现了一批具有开采价值的含水层,圈定了一批地下水富水地段,为主要经济区、连片特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水资源保障供给提供了地下水源依据;八是支撑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在沂蒙山、大别山、陕甘宁革命老区,乌蒙山区、四省连片藏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等已实施探采结合井102眼,提供饮用水源保障92处,直接解决91881人饮水困难,并为492500人提供饮用水源保障。     会议强调,年底之前各工程要在全面完成实物工作量和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基础上,加强成果的总结与转化应用。2018 -2025年工作部署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大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实现地质调查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     计划协调人李文鹏作会议总结,并对各工程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各工程要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进展报告并优化工作部署;二是要尽快完成野外实物工作量,加快总结提升项目成果,尤其是整装性成果;三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工程实际优化部署下一步工作;四是尽快完成各工程2018-2025年可行性报告编制。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