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地质调查“4M 1S”模式 有力保障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总成果获评优秀级

浏览次数:654  发布日期:2018-12-03  分类:各省动态
      经过7年不懈努力,省部合作项目《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圆满完成各项预定工作,提交了大批基础性、应用性、战略性成果,在11月26-27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项目成果得到了以林学钰院士、陈骏院士为首的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评定为优秀级。       项目紧密结合沿海发展规划,将服务沿海发展空间布局优化、保障重大工程地质安全、提出地质资源合理化开发利用建议、构建地质资源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等列为核心目标,以地球系统科学理念为指导,围绕制约沿海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开展“地质填图、专题研究、监测预警”全链路融合调查,以科学的调查成果为基础提出系列支撑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按需定制的方式编制系列应用性成果践行主动服务,开创了综合地质调查“4M 1S”(填图Mapping、监测Monitoring、模拟Modeling、管理Management 服务Service)模式。       项目查明了江苏沿海地区基岩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构建了多层次、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摸清了土地、滩涂、地下水、地下空间、地热等地质资源家底,掌握了地面沉降、海岸侵蚀淤积、地下水污染等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并开展成因分析与趋势预测,首次构建了江苏沿海地区滩涂、地下水、地面沉降、岸线侵蚀淤积、土壤等多要素的资源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并在系统的地质资源支撑保障和地质环境风险制约分析基础上,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提出了服务沿海地区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调整、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等系列建议,部分成果已经应用到江苏沿海地区多项规划编制中,为支撑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新一轮沿海发展规划政策制定提供了基础依据。       项目采取多学科交叉协同攻关的模式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其中江苏沿海平原形成演化机制、沿海平原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基于多重环境示踪技术的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地面沉降控制模型、区域工程建设承载力与最优容积率评价、滩涂高精度高程测量及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化趋势、空天地一体化资源环境多要素综合监测网络构建等六大方面的创新性成果得到了评审专家高度肯定,提升了江苏沿海平原的综合地质研究水平。同时项目还获得了一系列重大新发现,首次发现连云港深部地下空间适宜建设大型战略能源储备库并圈定出296km2建库适宜区,首次在南黄海离岸滩涂区探获丰富地下淡水,首次确定了上新世-中更新世早期长江古河道北界位置,并获取长江东西贯通时间在5.0Ma之前的锆石测年证据等等。       在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了以服务保障为导向的经济区地质工作模式创新。经过七年的组织实施,探索实践出一条以“省部联合投入、海陆统筹部署、调查与专题研究、监测预警结合、‘产学研用’全链路协同攻关,需求导向应用性成果定制,技术创新与政策创新结合”为特色的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路径,为新时期中央地方合作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了江苏样板。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