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石漠化,生态地质调查必须先行浏览次数:588 发布日期:2018-12-17 分类:勘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发布会,介绍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有关情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在发布会上宣布,与2011年相比,5年间我国石漠化土地净缩减193.2万公顷。 据介绍,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我国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的岩溶地区,涉及黔、滇、桂、湘、鄂、渝、川、粤等8省(区、市)465个县,区域国土面积107.1万平方千米,岩溶面积45.2万平方千米。石漠化作为这一地区的重要生态问题,直接影响珠江、长江两大流域长治久安。同时,石漠化地区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分布了217个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国1/3。石漠化综合治理不仅发挥了生态效益,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 据刘东生介绍,为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2016年,原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5个县。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007万公顷,占岩溶面积的22.3%。与2011年相比,5年间石漠化土地净减少193.2万公顷,年均减少38.6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3.45%。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呈现面积持续减少,危害不断减轻,生态状况稳步好转的态势。监测结果还显示,林草植被保护和人工造林种草对石漠化逆转的贡献率达到65.5%。 刘东生表示,这5年出现可喜变化:一是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缩减速度加快。上个监测期,石漠化土地面积在5年间减少96万公顷,本监测期的5年间减少了193.2万公顷,缩减面积是上个监测期的2倍,年均缩减率是上个监测期的2.7倍。二是石漠化程度减轻,重度和极重度减少明显。与2011年相比,不同程度的石漠化面积均出现减少。轻度石漠化减少40.3万公顷,中度减少86.2万公顷,重度减少51.6万公顷,极重度减少15.1万公顷。重度和极重度的总体比重较上个监测期下降了2.7个百分点。三是石漠化发生率下降,敏感性降低。5年间,岩溶地区石漠化发生率由26.5%下降到22.3%,石漠化敏感性在逐步降低,易发生石漠化的高敏感性区域由1638.2万公顷减少到1527.1万公顷,高敏感区所占比例降低了2.5个百分点。四是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侵蚀强度减弱。与2011年相比,石漠化耕地减少13.4万公顷,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2%,土壤侵蚀模数下降4.2%,土壤流失量减少12%。五是林草植被结构改善,岩溶生态系统稳步好转。岩溶地区林草植被盖度61.4%,较2011年增长了3.9个百分点,其中乔木型植被增加了145万公顷,岩溶生态系统稳步好转,出现退化的面积仅占2.6%。 经过多年持续治理,石漠化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因为岩溶生态系统脆弱,石漠化治理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局部石漠化土地仍在拓展,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要从根本上做好石漠化防治工作,必须加强科学研究,才能找到合适的治理技术和模式。这离不开与之相关的生态地质调查研究。可以说,找矿方面地质先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调查也做在了前面。 建于本世纪初、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就是为了重点解决岩溶石山地区的环境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重建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或关键技术难题,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而设立的。该实验室所属研究领域为岩溶环境学和岩溶地质学,主要通过建立岩溶生态试验研究基地,对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形成演化的研究,对脆弱岩溶生态系统(岩溶石漠化)生态退化过程及其与水、土、岩石和人类活动方式等因素的关系等领域的监测、研究,建立岩溶生态系统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岩溶生态系统保护、脆弱生态系统(岩溶石漠化)修复的关键技术和模式,并通过岩溶石山地区特色农业种植示范,解决制约岩溶山区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该实验室成立以来,取得“岩溶峰丛洼地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和模式”、“云贵高原岩溶山地石漠化坡耕地整治与高效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多项科研成果,并使得当地百姓受益,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丰收。 最近业内舆论专注度较高的事件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40周年、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等。为此,业内专家建议,今后要大力拓展和加强生态地质调查。以支撑服务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为目标,大力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突出生态问题区的生态地质调查,其中重点包括服务石漠化、沙漠化、盐渍化综合治理的生态地质调查(荒漠化生态地质调查),服务矿山地质环境系统修复治理的生态地质调查等。这也是新时代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