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组织局属单位开展地质调查科普研学活动浏览次数:605 发布日期:2019-08-19 分类:综合信息 研学放飞新梦想 助力扶贫送关怀 “瞧,我们看见北京的彩虹啦!”这是记者在加入2019地调科普研学微信群后,看见的第一条留言。随即刷屏的,是江西赣县五云中心小学校长钟丽丽发来的孩子们在车上即将进京的兴奋笑脸。闷热的北京,在前一夜迎来了一场难得的大雨,洗刷了城市的高温。精心筹备研学活动近一个月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的老师们,也在翘首期盼着孩子们的到来。 地学研学的初心 研学不同于旅行,并不仅是让孩子们来到北京走走看看,而是希望他们能带着问题去行走,去思考。活动准备之初,承办单位文献中心、青岛海洋所、地质所、地质力学所、实物资料中心和中国矿业报社的老师们就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畅游盐湖》、《嗨,恐龙》、《飞跃珠穆朗玛》、《洞穴之旅》、《燃烧的冰》、《地质灾害手册》等科普丛书,让孩子们对地质有最基本的认识。“孩子们知道的多了,想知道的也就更多了。” 事实上,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不仅仅是这几本读物。早在今年6月份,科普办就在萍乡小学召开过一次别开生面的科普进校园活动,邀请多位地质专家深入浅出到讲授地质知识。 正如自然资源部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的那样,中国地质调查局把科普作为服务赣南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2017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科普进校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科普扶贫的内容和形式,不但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送去了最新的科学知识,更最重要的是为他们带去了憧憬科学殿堂的梦想。 扎实的工作在这次研学活动中得到了体现。许多孩子在课堂中不仅能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也能配合进行良好的互动,他们的储备知识让讲解老师多次发出由衷的赞叹。 地学研学的初心就是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也正是这份初心决定了研学活动的起跑线。 地学研学的特色 7月25日,同学们迎来的是特殊的一天——他们要追随着李四光先生学习工作的脚步,去探寻他追求真理的决心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李四光先生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无论是创新地学理论、开拓地质力学,还是发展地质教育事业,李四光毕生的奋斗都与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上午,同学们来到了李四光纪念馆,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宗平女士迎接了远道而来的大家。李四光纪念馆原是李四光先生的旧居,他于1962年迁居至此,度过了去世前的最后10年。1989年,李四光诞辰100周年时,其旧居被辟为李四光纪念馆,并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名。2015年,纪念馆经扩建、重新修缮后向公众开放。李四光先生的衣物和手稿,在海外留学时的成绩册、毕业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藏品还原了他当年辗转各国求学的场景。 “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这样更有意义。”李四光先生学成归来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小朋友们。当听到了李四光先生家中“一门三院士”的佳话后,同学们更是连连感叹。 当天下午,同学们又来到了北京大学,在这里继续追随者李四光先生的脚步。在他留恋的博雅塔、在他驻足的未名湖、在他工作过的地学楼,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身影。在未名湖畔,同学们还争先与北大的“锦鲤”讲解员哥哥合影,小小的研学娃心中有了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像哥哥那样好好学习,考上北大,就是像李四光先生那样探索科学,报效祖国。 地学研学的课堂 地学研学的课堂上需要多听。鸟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力学所的老师带来了生动的一课。虽然一开始同学们瞪着大眼睛,满脸的不相信,但随着讲解的不断深入:始祖鸟具有典型的恐龙特征,恐龙蛋与鸟蛋非常相似,恐龙在飞行进化中体型变小,部分恐龙化石有羽毛痕迹……丰富的图片、详实的资料,大家听得聚精会神。 地学研学的课堂上还需要多看。来自地下7018米的松科二井的岩芯,代表着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金钉子……这些珍贵的地质标本记载了不同时期地球气候、地质的变化,无言地讲述着地球科学的奥秘。目不暇接中,同学们已经领略了亿万年间的地球风采。 地学研学的课堂上还得多动手。在实物中心,同学们亲手将矿物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普通的薄片在显微镜的世界里竟是如此斑斓,引得同学们发出了一阵阵赞叹。 地学研学的收获 来自五云小学的方钰,记者对她印象一直特别深。这个六年级的姑娘在第一天代表同学们发了言,安静沉稳,犹如队伍里的小领队。在地质博物馆参加活动的时候,由于标本展台空间小,孩子们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个子小的同学们急得在外圈蹦跶着想看上一眼。方钰走过去,抱起了小姑娘,帮助她看到了讲解的老师。这两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经过短短三四天的接触,结下的友谊让人动容。 为期一周的地学研学,不仅仅让同学们开拓了眼界,树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知欲,也让他们收获了一份友谊。 在研学途中,我们偶遇了一位从江西来京旅游的游客,当了解到整个研学活动的来由去脉后,她特别激动,反复说着一句话:“真是太好了,多照顾照顾我们江西,多照顾照顾我们的孩子。” 即使地学科普研学活动结束了这么久,我依然能在微信群里看见家长们、老师们感谢的话语。这些研学的孩子不仅自己收获着,也将所得所感分享给亲人朋友,让这次研学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