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发展的两翼都翱翔起来浏览次数:494 发布日期:2019-11-26 分类:综合信息 ——走近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科普工作总结交流会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曲折萦回的漓江宛如一幅美丽的中国山水画,让人心驰神往。但有这样一群人,从全国各地奔赴桂林,他们不为山而来、也不为水而来,而是为了心中追逐的科普梦而来。 11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9年科普工作总结交流会在广西桂林召开。来自局机关和局属单位的领导和参会代表近60人参加了会议。交流产生思想,碰撞产生火花,会议全面回顾2019年地质调查科普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谋划了2020年地质调查科普的重点工作。会议现场 科普,一项大有作为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展科学普及,增强公众科学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弥合知识鸿沟、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繁荣世界的必然要求,是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科普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障之一。 “科学普及是厚植创新的土壤,是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可以容纳我们更多的成功和希冀,这是一项大有作为的事业。”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一语中的,指出了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重大意义,也增加了参会人员做好科普工作的信心与勇气。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科普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环境、社会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逐渐强化,科普体制机制改革日趋深化,科普政策体系日益完善,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持续提高,为科技创新构筑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认识到位,才能行动自觉。王研指出,要提高认识,深刻领会科普工作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度重视地质调查科普工作,明确了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在地调项目中设立科普内容,以实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验收的目标,专门印发了《中国地质调查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科普作品创作、科普活动组织、科普平台建设、科普基地升级、科普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地质调查科普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助推了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的发展。 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形势带来新机遇。在地质调查工作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地质调查科普作为地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对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王研指出,地质科普工作要提高站位,为思想建设和业务水平提升搭建桥梁。新时代地质调查科普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在解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中产生的地质调查重大成果,进行科学普及与传播,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地质文化,扩大地质调查工作的显示度,切实增强地质工作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全局科普工作机制已经形成,考核指标已经确定。在局科外部的周密组织和局科普办公室的有力推动下,在局科技奖中设立了科普分项奖,表彰优秀科普作品;科普人才培训质量不断提高,科普总结与产品汇缴逐步完善,全局科普工作在数量、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局科普办公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全局有30多项科普作品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部作品获得局科技奖二等奖;各类科普作品在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网、科普中国等重要媒体发布,通过举办大型科普展览、科普扶贫、科普进项目区、品牌科普讲座等特色科普活动,可燃冰、松科二井、页岩油、页岩气、地热、城市地质等更加深入人心,地质调查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王研指出,要提高质量,精心谋划好明年的科普工作。一是要做好“十三五”局科普规划的总结和验收,在更高的起点上着手筹备编制“十四五”局科普规划。各单位要根据规划的任务要求,进行认真梳理,做到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规划扎实落地;谋划本单位“十四五”期间的科普工作,明确今后的科普工作任务。二是要继续完善科普工作制度,规范地质调查的科普工作。科外部要继续会同有关部室研究制定完善科普任务目标考核制度、科普成果汇交制度、科普人才激励制度等科普工作制度,规范科普工作流程;要发挥地球系统科学体系的优势,不断加强各单位之间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科普协作,打造各直属单位、各部室之间科普协作的新格局。三是要继续加强对地质调查重大成果的科普宣传工作。依托地质调查科普网等媒体,着力加大对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油、页岩气、地热等地质调查重大成果的全方位传播,从创作科普作品、扩展传播途径、收集社会反馈意见等方面做好组织协调和策划工作。四是要继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局科普办公室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地质调查科普传播团队权威专家、地质调查科普网、《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和“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的作用,强化与中央媒体、科普媒体的战略合作关系,继续加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科普作品创作和科普传播等工作,定期组织科普培训和科普经验交流,为科普人员提供更加广泛、更加权威的平台,提升科普人员的素养和能力。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精神,全面提高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水平,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地质科普人的担当与使命。 规划,指明地质科普发展方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科普是民族未来之光。习近平总书记继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一体两翼”的重要论断后,又在2018年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贺信中把科普工作提升到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部、局科技创新大会精神,2017年底,中国地质调查局印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 《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科普产品、平台建设、人才队伍、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局科普生态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科学普及意识显著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稳步增长,科普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副处长张森介绍了《规划》取得的成效:一是全局地调科研人员科普意识明显增强。不仅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直属单位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而且两院院士、李四光学者、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万人计划”入选者、“五大平台”科技项目负责人等50余人次亲自参与科普创作与科普活动。二是重点科技领域、重大创新成果科普亮点突出。聚焦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相关科普传播深入人心;宣传“松科二井”重大成果,使相关知识点家喻户晓;跟进长江中游首次钻获全球最古老页岩气藏,使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走入公众视野;跟进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重大突破,使新兴清洁能源——干热岩成为公众“新宠”。三是重点地调科普产品服务社会效果良好。利用科普产品打造“地质调查扶贫 ”重要活动,有效支撑了扶贫攻坚工作,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进一步彰显了地质调查的社会服务水平。四是开展主题科普活动的能力得到提升。在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世界海洋日等科普纪念日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群体覆盖率增加,扩大了地质工作社会影响。五是科普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搭建了以“网刊 数据库 微信公众号 纸刊”的全方位宣传模式, 14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的科普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李四光纪念馆、青岛海洋所等4家单位科普基地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6个重点实验室、15个野外科研基地增加了科普功能,并在科普活动期间对外开放; 八大基地和六大区域创新中心在新科研基地中规划建设了科普空间,增添了科普设施,专门承接科普传播功能。六是地调科普活动品牌逐渐建成。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保护地球,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等活动已逐渐成长为地调科普的“名片”。七是科普人才队伍稳步成长。目前,8人入选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30人入选国土资源首席科普传播专家,遴选出11名地质调查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新时代国家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地质调查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科普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开发重点科普产品、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普传播平台、建强科普人才队伍,这样才能确保“到2025年把中国地质调查局建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地学科普服务机构”的目标成为现实,圆了地质人的“科普梦”。 成绩,来自你我共同的努力 201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的关键年,也是地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地质调查科普工作不断创新的一年。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局科普办公室)主任刘延明透露,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开展科普活动376次,有1138名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其中,科普受众人数达206万。开发创作科普作品514件,运维各类科普平台48个。与2016年相比,科普活动数量增长2.6倍,科普受众人数增长4.6倍,科普作品数量增长3.1倍,科普工作人员增长2.25倍,科普逐渐成为推广地质调查科技成果的重要途径。 会上,刘延明对2019年的科普工作进行了总结。可以说,2019年是地质科普工作的“成果年”,这些成果再次证明了地质科普是一项大有作为的事业,也提振了与会代表做好地质科普工作的信心。 ——科普主题日活动丰富多彩,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科普主题活动日集中在每年的4月~9月,包括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土地日、海洋日、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主题涵盖节约资源、防灾减灾、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全局各单位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开展形式多样,极具特色的科普活动,积极传播地质调查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地质调查科普专业队伍。人才是地质调查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年度培训方案和科普传播专家遴选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2019年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班和地质调查宣传专项培训班大胆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大大提升了参训学员的业务能力,受到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普传播团队,如天津地调中心金若时带领的铀矿科普传播团队、沈阳地调中心杨建国带领的页岩油科普传播团队等。 ——践行社会责任,地调科普助力脱贫攻坚。近几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组织发起的地质调查科普扶贫系列活动得到了很多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参与,科普扶贫已成为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一张新名片。201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属各单位坚持开展地质调查科普送教入校活动,深入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赣县五云镇、宜春市万载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青阳乡、重庆市万州区燕山乡、陕西省商南县十里坪镇等多个贫困区县和乡镇地区,为山区困难学生和群众送去地球科学、土地化学、灾害防治等科学知识,积极推动科技扶贫和科普扶智相结合,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的高度赞扬。 ——积极“走出去”,擦亮地质调查科普名片。“走出去”是为了解放思想、打开视野,也是为了更好地讲述地质故事。勘探技术所、实物资料中心参加了全国双创成果展示;沈阳地调中心参加了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地学文献中心、青岛海洋所、环境监测院、地质力学所、实物资料中心、中国矿业报社等单位组成的“地质调查科普服务队”参加了全国科技列车甘肃行;广州海洋局参加了中国海洋博览会和澳门科技周活动。 ——精心策划,多种形式展示地质调查成果。在“礼赞共和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果科普展”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参加活动,由勘探技术所、实物资料中心、地学文献中心布置的松科二井钻井模型、相关地层岩芯资料以及科普视频参加展览,获得了较好的关注;在“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广州海洋局的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成果、勘探所的松科二井钻探成果作为“150个新中国第一”中的两个参加展览;广州海洋局创作的首部地质题材的科普舞台剧《冰火传奇》完成了广州和北京两地巡演,南京地调中心的《千姿百态的恐龙世界——恐龙科普知识百问》、物化探所的《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探矿工艺所的《常见地质灾害识别与避让科普手册》获自然资源部2019年优秀科普图书;松科二井科技成果、鄂西页岩气、东北黑土地调查、锰金属矿产等地质调查成果科普文章在学习强国APP上推荐阅读;沈阳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广州海洋局、青岛海洋所、水环所、油气调查中心、地学文献中心、实物资料中心等单位职工围绕天然气水合物、地热与页岩气清洁能源、深地探测、深海探测、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战略性矿产资源、地球关键带及基础地质调查等重大创新成果,以科普讲解的形式进行展示,传播地学知识与地学文化,弘扬地质精神;沈阳地调中心和地学文献中心选手参加2019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分获二三等奖。 ——搭建科普传播平台,推动科普有效传播。地质调查科普网全新升级改版,全面集成地学科普资源,链接国内各大科普媒体,成为以地质知识科普、地质科技成果展示和重大科技新闻宣传为一体的门户网站;《中国矿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利用国家级报刊的媒介平台和行业影响力,逐渐成为中国地调局及局属单位开展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和科普动态成果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体平台;《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立足中心工作,积极宣传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成就、地学研究成果以及自然资源优秀精神文化,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科普传播模式; “李四光地质科普讲坛”针对地质调查重大突破性成果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定期组织权威专家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科学普及讲座,为推介地质科技成果、传播地学科普知识搭建了良好平台。 与会代表在中国岩溶地质馆学习了解岩溶知识 科学因传播而美丽,技术因传播而发展。科普工作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成绩代表过去,也彰显着未来。我们相信,今后,地质科普人会继续推进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在实践“科技强局、科普强局”的伟大实践中放飞梦想,砥砺前行! 未来,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 成绩固然可喜,不足更加珍贵。会议在总结成绩、展示两点的同时,也将谈论问题作为了一个主要议题。在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针对2019年工作中的不足,对2020年的科普工作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与建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局科普办公室)副主任刘三意在分组讨论小结时对今后开展科普工作提了六点建议:一是要进行科普需要分析,努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的实现;二是局属各单位要形成合力,集体形成科普产品,打造品牌;三是继续加强平台建设;四是坚持点面结合,既要从面上全方位开展科普工作,也要紧盯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成果等,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普产品;五是要分层次开展科普工作,将科普对象进行细化;六是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两个小时,一场充满思辨味道的讨论,既透露了与会代表对做好科普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也明确了未来的工作方向。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大会总结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科外部主任朱立新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开展地调科普工作提出以下要求:一是继续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规定的各项任务,总结经验教训,在更高起点上筹备编制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四五”科普规划,统领和指导全局科普工作。二是科普产品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地质科普品牌,推动地质调查科普工作整体上台阶。三是加强平台建设,重视地质调查重大成果的普及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在加大科普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地质调查科普要重视新闻宣传,依托地质调查科普网、《中国矿业报》、《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等自有传播平台,联合科普中国、新华网科普频道、中国科普博览等知名科普平台,着力对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全方位传播,打造“科普 互联网”和“科普 文化”的立体传播格局。四是加大科普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地质调查科普能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继续加强地质调查科普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加强科普经验交流与分享,不断提升科普人员整体水平和能力。五是不断建立完善包括项目科普考核制度、科普工作定期报告制度、科普奖励引导制度在内的科普工作机制,为地质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地质科普历经百年,社会功效昭然史迹。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地质科普将不断融合新的可视化技术、互联网传播手段和文化创作模式,传播地质知识,弘扬地学精神,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相信,地质科普人一定会不辱使命,为创新发展插上科学普及的翅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贡献地质力量。□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