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浏览次数:595 发布日期:2021-10-11 分类:新闻 10月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据介绍,我国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着中国方案。 特别是我国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构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稳步实施天然林保护恢复、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一大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搭建起生物多样的舞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自然资源部自组建以来,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并把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张占海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张占海介绍,在生态修复相关规划中突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点开展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的建设及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在这个总体规划中部署了9项重大工程、47项具体任务,其中23项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保障。 张占海表示,“十三五”期间,在陆域,中央财政投入500亿元,在祁连山、贺兰山、长白山、小兴安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重要流域和区域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修复,全国治理矿山修复面积约400万亩。在海域主要实施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等。“十三五”期间,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34.5万亩。今年已经启动实施“十四五”期间第一批10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15个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以实施总体规划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开展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科学实施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继续为保护和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张占海表示。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目前,“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如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 张占海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多规合一’改革部署,当前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正在加快编制,在这些国土空间规划中都高度重视并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研究提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对策。” 张占海介绍,一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功能空间,从生态系统、物种、遗传基因三个层面保护,综合利用就地、迁地两种保护方式,加强全球和国家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的保护,建设国际候鸟和珍稀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完善物种迁地保护和基因保存体系格局,建设面向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数十个国家公园、一千多个自然保护区、几千个自然公园,有效保护我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域。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推动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促进维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二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次序,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将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自然保护地、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严格用途管控。目前全国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已经覆盖我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保护绝大多数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三是加快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规划实施监督的重要内容。加强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体检评估,将本地指示性物种等指标纳入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指标的监测和预警,不断完善规划内容和政策措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生态系统保护助力生物多样性提升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从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及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三方面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方面,我们主要是在四大生态系统上下功夫。”李春良说,在森林生态系统重点开展了保护与修复,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国土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工程,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了双增长,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持续增加。在草原生态系统,扎实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补助等措施。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以上,草原质量稳中向好。在湿地生态系统,“十三五”期间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53个,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等补助项目2000余个。新增国家湿地公园201处,新增湿地面积304万亩,修复退化湿地701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了50%以上。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水质改善,候鸟种群数量显著回升。在荒漠生态系统,持续开展了43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21年的京津风沙源治理、15年的石漠化治理等重大工程。“据监测,我国沙化土地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李春良说。 李春良介绍,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将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朱鹮、苏铁等15个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确定为重点工程。采取拯救措施,全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李春良说,在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方面,主要开展了植物园体系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草种资源库建设等。在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方面,构建和完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机构和种质基因库。收集保存了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遗传材料和基因,共计超过800个物种22万份全基因组的DNA样本。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