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工环地质调查彰显活力浏览次数:598 发布日期:2004-02-24 分类:综合
“以水工环地质调查项目为纽带,带动全国水工环地调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促进队伍结构调整,整合重大项目,跟踪管理,专家把关,提升质量,服务社会。”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坚持“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指导思想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 2月10~13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举行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五年成果汇报暨战略研讨会上,近百幅脉络清晰、整洁美观的全国水工环地质大调查成果图件和文字报告以及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演示系统,得到了到会10多位院士、专家和近百名代表的充分肯定。这些成果充分表明,通过集中实施全国水工环地质调查“歼灭战”战略,已逐步彰显出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服务经济社会的新亮点。 据介绍,从 2001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确保地质安全为主要目标,围绕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重大工程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和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开展调查评价和分析研究。 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根据全国水工环地质队伍的专业特点,确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牵头,联合各有关省(区、市)地质调查院与相关单位对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系统调查评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牵头,联合 8个省(区、市)地质调查院及相关单位对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地质环境调控与综合整治开展基础水文地质调查和示范技术攻关;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联合各省(区、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相关单位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牵头,组织西北5省(区、市)地质调查院及相关单位对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进行重点勘查评价;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负责,开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地壳稳定性评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所牵头,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并为大调查提供技术方法支持。 通过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带动了一批盆地、流域、平原的水文地质调查与研究。通过实施全国 700个地质灾害严重县(市)调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数字化平台。通过开展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石漠化、西北地区荒漠化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为 深入研究这些地区地下水与地 质环境问题及开展整治奠定了基础。 以项目为纽带的水工环地质大调查,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能打硬仗、善打大仗的公益性队伍。《全国地下水资源及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和全国综合集成单位,大区研究所为质量监控和综合研究单位,各省(区、市)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及有关院校为实施单位,有力地促进了地质调查队伍的结构调整。《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项目形成了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和陕、甘、宁、蒙、晋等 10多个省(区、市)地调院组成的团队。《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形成了以岩溶地质研究所和滇、黔、桂、川、渝、湘、鄂、粤等省(区、市)地调院组成的新团队。 全国水工环地质调查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经济社会服务彰显出了一个个新的亮点。全国 700个地质灾害严重县(市)调查成果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得到及时转化,为地方政府实施减灾防灾提供了依据;为青藏铁路工程提供的沿线活动地质构造断裂分布资料,使施工得以正常开展;西南地区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及时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难题;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调查、环渤海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三峡库区主要支流地质灾害调查等成果的转化得到了明显提高。 陈梦熊、张宗祜、袁道先、卢耀如等两院院士和有关专家认为,全国水工环地质调查实施 5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是开局良好,其丰硕的成果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完全符合“两个更加”要求。二是以扎实的基础资料为依托,以尖端开发利用为导向,扩大了水工环地质调查在农业、环境、水资源、城市建设及重大工程领域的影响。三是坚定了方向,以项目作联系纽带,用成果培养人才,是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专家们还指出,要作好水工环地质调查战略研究和“十一五”规划,要多学科、多兵种联合,集中力量打大仗,打歼灭战,经过5年、10年的努力,提交一批重大成果,涌现一批专业人才,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范宏喜供稿 )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