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蚀绿色惊叹号 民勤发出警示浏览次数:430 发布日期:2004-07-21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从地图上看,民勤绿洲像个巨大的惊叹号横亘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之间。漫漫沙海中的这一叶绿舟惊叹着环境的恶化,也感慨着人的顽强。听说甘肃省民勤县要建环境警示教育基地,记者近日来到这里。走一路,看一路,叹一路,民勤的确有着太多的触目惊心。 东湖镇、中渠乡、西渠乡......一个个亲水的名字讲述着民勤曾经的丰饶。作为汉代丝绸之路的沿途重镇,古商队的驼铃声带来繁华与兴盛。即使到了隋唐,这里还是一派富饶美丽的南国风光。但据《民勤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已是“飓风十数日不息......田地埋压无数”;民国26年则是“田园萧条,与沙漠无异”了。 如今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包围,沙漠、戈壁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1%,流沙仍以每年 8~10米的速度向前推进。记者来到东湖镇正兴村,穿过一片田地便是腾格里沙漠的巨大沙丘。两排大树挡住了沙漠前进的速度,但树干多已被埋进沙里,整个村庄很快将被沙漠吞噬。这里是全国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全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29天,沙暴天气37天,年均风沙日 139天。虽近盛夏,围巾与口罩仍是当地妇女的必需品,下田劳动,上城赶集,即使坐在家门口聊天也要“全副武装”。 来到民勤,最大的感受便是干渴:土地干渴,植物干渴,人们眼中讲述的依然是干渴。大片沙地上依稀可辨的水渠与田垄折射出昔日的富饶。老乡告诉记者,这里曾是极好的耕地,因缺水退耕而沙化了。当年千辛万苦种下耐旱的沙枣树和梭梭树防风固沙,如今因地下水位下降也开始成片枯死。在青土湖,面对流沙飞卷的茫茫灰白,记者实难相信这里几十年前还碧波荡漾。但是看着沙土中随处可见的田螺壳,谁能否认这里曾经沧海?中渠乡煌辉村原有20多户,因缺水和土地沙化无法生存搬得只剩下两户。村民盛玉国的妻子告诉记者,吃的水是从十几公里外的镇上用驴车拉回来的,洗衣刷碗用的都是井里的苦咸水,十几年前就开始有人往外搬了。“你们为什么不搬走?”记者问。“搬走的都是外面有亲戚朋友的,我们没有,不在这儿守着咋办?”而在同乡的字云村里,最后一户人家也在前年不知搬到哪儿去了,整个村子的断壁残垣间弥漫着荒凉与绝望。 几组数字的对比深刻说明了民勤的水资源状况:全县年可供水量只有1.59亿立方米,需水量却是7.72亿立方米;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却达2644毫米;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惟一的地表径流石羊河的入水量下降了近5亿立方米,地下水位下降了十几甚至几十米。全县耕地从上世纪70年代的40万亩退化到现在的不足20万亩,13.5万亩沙枣林衰败,35万亩白茨、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半死亡状态,58万亩林地沙化,395万亩草场退化。环境恶化使民勤县近几十年的外流外迁人口达几万人。因为缺水,民勤绿洲正在慢慢消失。 2001年,温家宝总理特别批示: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据了解,民勤绿洲阻隔着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的合拢,如果两大沙漠合拢,将形成全国第二大沙漠,不仅使沙尘暴策源地扩大,它的南移还将直接威胁河西走廊,影响兰新铁路甚至整个欧亚大陆桥的安全。而且据卫星遥感分析,民勤绿洲荒漠化已对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有专家感言:“民勤不只是民勤的民勤,也不只是甘肃的民勤、中国的民勤,它对世界大气环境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民勤,成了西北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 这里有严重的环境恶化,也有丰富的环境类型。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3899平方公里,记者在这里看到,沙生植被覆盖完好,阵阵鸟鸣显出一派生机。民勤沙生植物园是我国第一座有北方荒漠特色的沙生植物园,有各种植物503种,珍稀濒危植物26种。在民勤治沙站,茂盛的树木形成坚固的绿色屏障。 记者来到薛百乡宋和村采访老支书石述柱,林场的人说他又上山采草压沙去了。这位“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个人” 48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压沙种树,建成了一个万亩林场,复耕土地2400亩。当记者终于见到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告诉他民勤要建环境警示教育基地时,老人显得非常高兴,他希望大家都来看看民勤人民怎样艰苦奋斗,不压沙不奋斗就不能生存。老人还说:“各方面都关注民勤,才能保住民勤。” 民勤的生态恶化是整个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缩影,在民勤建设以生态警示为主的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就是想以生态环境破坏后人类遭受大自然无情惩罚的残酷现实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认识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同时向人们展示生态环境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保护和治理的。甘肃省人大代表屈登程表示:“反面的环境宣传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 (步雪琳)(7121-HJ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