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全国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说明

浏览次数:667  发布日期:2005-01-11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我国地下水质趋向恶化

有关专家提出四项抑制措施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上获悉,2002年至2004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首次对我国广大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质量进行系统全面地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地下水水质情况不容乐观。

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评价的平原区面积中,I类和II类水质面积仅为5%,III类区面积占评价面积的35.3%(I类、II类、III类水为水质良好),IV类、V类区面积占总评价区面积的59 .8%

据悉,为了解地下水的污染情况,研究人员选择了9项主要是人为因素影响的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平原区约有24.8%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污染,面积达49.6万平方公里,其中IV类轻污染区占12.4%,V类重污染区占12.5%;其中以长江太湖流域、淮河、辽河、海河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烈的平原区最为严重,合计占全国污染面积的44.6%

同时统计表明,我国平原区地下水的天然水质也不全是良好的。如华北深层承压水的氟超标比较突出;东北平原的铁、锰、氟分布广泛;辽河平原监测井中63%的地下水铁浓度超标;西北的地下水矿化度和总硬度超标严重。

从总体污染评价来看,我国地下水污染情势十分严峻,尤其是东部人口密集的平原区,地下水污染已经开始呈现大面积蔓延趋势。根据对平原425个地下水水质代表监测井1980年至2000年的水质变化情况分析,我国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呈明显恶化趋势。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及硝酸盐等主要人为污染因子均呈显著的增加态势,其中氨氮恶化趋势在北方地区最为突出,尤其是在辽河、淮河和海河地区。

本次评价还调查了91个地下水水源地的有毒有机污染情况,其中有18个水源地超标,水源地合格率为80.22%

有关专家认为,地下水污染治理难度大,投入高,要以预防为主,采取系统全面的措施,抑制地下水水质的恶化趋势。

首先,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定地下水专项规划,保护流域内的地下水资源。逐步做到地下水依照补给量控制开采,做到采补平衡,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二要加强地下水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制定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规划,建立统一的地下水水位、水量和水质以及地面监测网站,及时掌握和预报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另外,还要科学利用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循环转化以及地下水运动缓慢的特点,充分积蓄天然降水,多渠道回灌补给地下水。

三要加强保护水质,实施地下水优质优用,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开发浅层地下水为主。在深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后又不产生较大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可有计划地适度开发深层地下水;在地下咸水颁区,可应用抽咸补淡、淡咸混合等技术,合理利用地下咸水资源。要以浅层为主、深层适度、咸淡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和预防地下水污染。按照优先满足人民生活用水需求,兼顾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原则,合理开发地下水。

四要建立水资源保护带,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工业污染的控制是水污染防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应从末端治理逐步改为源头控制;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企业的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式艺,争取实现工业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的零增长,以及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零排放。在农业生产上要逐步减少农工、化肥的使用。

                                                  (曾禾)(12165-KY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