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纪实浏览次数:571 发布日期:2005-05-08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经济热土的环境之忧 李晓明 李淑梅 梁向阳 ▲曾经被视为中国经济高飞引擎的珠三角经济区,如今水土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软基沉降、咸潮入侵,灾害频频 ▲仅软基沉降,给珠三角经济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89亿元 ▲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泛、深圳、东莞、珠海等繁华的大工业城市星罗棋布,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是谁曾想到,在珠三角经区发展红透了半边天,城市发展规划不断,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神话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透支这片经济热土的地质环境。 前不久完成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珠江三角洲经济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以上简称珠三角项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珠三角的地质环境令人担忧! 珠三角经济区地质环境到底怎么了?日前,记者先后采访了负责珠三角项目的广东省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水工环地质调查所的研究人员和项目评审委员会主任、水文地质专家哈承祐研究员。 优秀成果的苦涩结论 3月10日,珠三角项目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获得了93.1分,成果十分优秀。但是,面对这份奋战4年才问世的优秀研究成果,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结论:曾经被视为中国经济高飞引擎的珠三角经济区,如今水土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软基沉降、咸潮入侵,灾害频频。 珠三角项目是2000年启动的我国首批以生态环境地质内容为主题的综合性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据项目组负责人卢耀东介绍,这次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面积4.2万平方公里,覆盖了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中山、江门、珠海、惠州、肇庆等50多座城市,采集分析各类样品460组,提交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珠江三角洲东部地质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遥感解译报告》、《三角洲经济地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内容、技术与方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地质空间数据库使用指南》及附图1:50万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地质系列图、1:100万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生态环境地质图集65幅。 一份份报告、一幅幅地质图,清楚地标示出珠三角经济区的地质环境现状。 平原区划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建设环珠江口型城市群是未来经济区的发展方向,该区最突出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也是对城市建设不利的因素为:水土污染、软基沉降、海岸异常变迁、水资源短缺等。 丘陵山区划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该区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也是对生态环境建设不利的因素为:土壤侵蚀、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地方病、地面塌陷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等。 沿海地区是经济区滨海区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黄金地带,该区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尤以深圳—大亚湾—惠东沿海一带为甚,同时,还存在咸水入侵、土地咸化、潜在海平面上升的威胁等。 “水乡泽国闹水荒” 珠三角经济区雨量充沛,地下水补给量大,但项目组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区地下水(淡水)天然资源总量虽然每年达142亿立方米,但大部分分布于丘陵山区,允许开采量只有13亿立方米(主要是碳酸盐岩类溶洞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集中分布于广花盆地、坑梓—花岗—坪山、肇庆、隐伏岩溶区、大江大河两岸阶地等地区。 具体来说,东江、西江、北江冲积平原松散岩类含水量厚度大,孔隙水水量丰富,可满足沿岸居民及乡镇企业生活生产用水需要,进一步勘察可开辟为城镇集中供水的傍河型水源地或后备水源地;碳酸盐岩类水量也较为丰富,但必须限制开采量小于补给量安全警戒线之内,否则极易发生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 东部惠东平海—惠阳霞涌—大亚湾—深圳及西部台山—珠海等沿海地区(含岛屿),城镇密集、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却是经济区主要的资源性缺水地带,地下水贫乏、水资源短缺,一定程度限制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规模。 经济区城市群“内圈层”虽位于珠江八大口门,但河口地区亦是受咸潮入侵、水污染最严重区域,加上该区地下水多为咸水,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表水资源有限和地下淡水资源缺乏,水质性缺水严重。 “真是水乡泽国闹水荒,不堪回首啊!”项目评审委员会主任、水文地质专家哈承祐研究员不无感叹地对记者说。 经初步评价,目前项目组在城市群周边地带圈定的20处潜力较大的、具有集中开采价值的地下水源地,可采资源量为328.7万立方米/天,水源地规模达到特大型的有7处、大型8处、中型5处,但要作为附近城镇的后备水源地还有待地一步勘查评价。 潜灾岩土广布 软土大都属于欠固结土,具有厚度大、孔隙比大、压缩性大、含水量高、透水性弱、易触变、承载力小等工程地质特征,是城市工程建设了危险的影响因素。 项目组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平原区软土颁面积达796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经济区总面积的1/5,约占环珠江口都市群带面积的60%。在野外地质调查中,项目组发现,软基沉降往往引起了房屋或吊脚楼地基沉降,供电供水设施损坏,水管脱断。新台高速、沿海高速和有些地方公路,同样也同现下陈,波状起伏。沿海堤防也出现下沉,造成防洪能力下降。 根据软基沉降现状、软土厚度、填土情况等条件,项目组初步圈定了台山市海宴—横山—台山市广海、珠海西区—中山六乡—新会大鳌—中山横门—番禺东冲、广州市黄埔和东莞洪梅—长安等5片软基沉降易发区,总面积2936平方公里。 经典型调查和初步估算,至2003年,珠江三角洲因软基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89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03亿元,以楼(平)房的损失最为惨重,达52.58亿元;间接损失达486亿元。 针对软基沉降,以及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项目负责人卢耀东认为,重大工程建设,首先必须建立在基岩之上;其次,在三角洲前缘地带,是软土沉积厚度最大、最多的地方,靠海一方沉降最大,应尽可能避免高层建筑和重型建筑物。卢耀东说:“并非任何建筑物都不能在其上建造,软土层沉陷区,必须先勘测,后施工,了解软土层的物理性质,沉积分布,选择合适的工程结构,减少减缓地面沉降带来的经济损失。” 水土污染严重 项目组的调查显示,水土污染是珠三角经济区目前影响较大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分布于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乡镇企业多的平原区,污染源以生活污水及乡镇企业的工业废水为主。 东莞—增城南部—广州—佛山—三水一带是这一地区水土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河涌乌黑发臭,城市河段水质超标,生活和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十分紧张,不仅引起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而且已导致鱼类、稻谷、蔬菜、瓜果等渔业和农业产品出现污染,有毒有害重金属时有检出,严惩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项目组根据地表水污染现状圈定的水土污染高风险区,面积达4720平方公里。据调查分析,局部地区一味追求经济的高增长,不注重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重经济轻环保的短期行为及以罚代管的落后管理方式仍然存在。 珠三角,将何去何从? 城市化验室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城市往往是人口发展最为迅速、最集中、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强度最大的地方,也是地质环境变化最快、资源耗竭最为严重的区域。因此,城市成为地质环境变化最为复杂、最为尖锐的焦点。 记者在项目报告书中看到项目组的调查结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地质问题不仅种类多、危害严重,而且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发育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地带性。除与该区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地质环境脆弱有关外,绝大多数与该区剧烈的人类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经济发展红透半边天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正在悄悄吞下地质环境恶化的苦果,这应当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双面教材。 珠三角,该何去何从?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