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个昼夜的坚守

浏览次数:127  发布日期:2016-11-02  分类:防灾减灾
——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参与遂昌苏村山体滑坡灾害大救援纪实 冒险布设监测点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群众生命紧绷地勘人的心;  这是一场与灾害较量的救援,科学施救提供支撑成关键;  这是一场与爱心相连的救援,27个昼夜的坚守责无旁贷。  9月28日17时28分许,苏村,这个地处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北界镇的小山村,被一阵巨大的声响打破了宁静,突如其来的特大山体滑坡,多达77万立方米的土石从近400米高差的陡峭山坡倾泻而下,刹那间,20户房屋被掩埋,灾害造成28名人员失联。被阻断的河道形成堰塞湖,导致17户房屋进水。  灾情严重!苏村告急!  争分夺秒 紧急集结  灾情就是命令!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浙江省地质勘查局党委高度重视,在浙江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丽水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该局迅速启动突发地质灾害救援应急预案。  9月28日19时许,浙江地勘局党委书记、局长林天宁与副局长徐刚组织队伍第一时间急赴现场参与抢险救援。20时,驻地在丽水的浙江省第七地质队接到命令后,迅速调集大队“三防一抗公益事业服务队”及正在遂昌周边施工的40余技术人员在队长王卫青的带领下,冒着倾盆大雨全力赶往受灾现场。  21时15分,七队调遣的2台挖掘机、4名技术人员率先抵达,成为协助地方国土部门进入灾区最快的救援队伍之一。  29日凌晨2时15分,浙江省抢险救援部署会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铁雄与副厅长张金根、夏晓鸿迅速在现场组织召开了厅、局联合抢险救援部署会,明确由浙江省地勘局负责监测预警、现场搜救技术服务、地灾调查等任务。  翌日上午9时,浙江地勘局成立了以林天宁为组长、徐刚为副组长,局、队相关负责人为组员的的遂昌苏村山体滑坡现场抢险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现场指挥部,实施一天一例会,分设地灾应急调查、滑坡监测、无人机航拍、抢险救援施工技术指导、移民安置点选址、后勤保障等专项工作组。  10月1日下午15时,该局从系统内迅速调集七队、三队、地矿所、水文队、测绘队、十一队、物勘院、一队等8家地勘单位共170余名局内地灾应急专家和技术人员陆续到达现场。随后,一份份指令通过电话、手机发出——  “全力搜救被埋群众;立即调集地灾专家和救援队伍,及时赶赴灾区现场;抓紧开展地灾应急调查、次生灾害隐患排查;做好24小时滑坡体监测预警工作,保障现场施工部队等人员安全;迅速制定现场搜救方案、堰塞湖排险方案,全力为现场联合救援指挥部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一道道急电与指示,一次次调度与落实,彰显了浙江地勘人“心系受灾百姓”的责任担当。 二十四小时监测不间断  专家把脉 科学施救  “9·28”灾害发生后,丽水市人民政府迅速启动地质灾害特别重大I级响应。按照现场军地联合救援指挥部的统一安排,浙江地勘局组成了由地质、物探、水文、测绘、工程施工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地质专家组,全程为救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案。  10月3日,苏村山体滑坡救援进入第六天。“黄金救援72小时”已过,施救的风险和难度不断加大。  “滑坡上方仍有8万余立方米不稳定岩体,崩塌滚石时有发生,在持续强降雨影响下存在二次滑坡的可能;塌方量面积大,约3万平方米。这些不仅对搜救人员构成威胁,也让搜救定位存在较大难度,必须严密监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搜救。”浙江七队教授级高工柳若龙对当记者说。  科学施救方案如何调整?堰塞湖如何消除?怎样应对即将到来的暴雨?……一个个难题出现了,一双双眼睛盯着地质专家,他们能否提出理性的研判和施救方案?  针对复杂的地质构造情况,地质专家组会同省、市气象、安监、水利、测绘等部门技术专家,在全面综合分析灾区地质、水文、气象、房屋位置等要素及地形、地貌、航拍图及地质调查等情况后,快速制定并递交了《遂昌县北界镇苏村村山体滑坡抢险施工方案》,分述了灾情概况及滑坡特征、成因及残留体稳定性初步分析,提出了施工监测预警、临时排水疏导、清渣抢险、安全注意事项等搜救建议。 专家组研讨搜救方案  600多份实时报告,30多份综合监测报告和覆盖整个灾区的高分辨率影像挂图及即时影像与视频数据,为现场军地联合指挥部制定阶段性科学救援方案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救援中采用的雷达、三维激光扫描、全站仪测量机器人、无人机等专业监测手段,精确监测到了山体局部位移,及时发出预警8次,确保了所有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持续作战 无私奉献  苏村,夜色愈浓,细雨蒙蒙,救灾人员脚步匆匆。快点!再快点!紧急灾情,催促着人们一批批集结、出发,与死神赛跑,为守护生命。  27个昼夜,浙江地勘人始终与解放军、武警、消防、民兵和民间救援组织奋战一线。  为确保数千名现场搜救与施工人员的安全,浙江地勘局承担了灾区现场滑坡体监测预警的任务。  “举全院之力,坚决服从安排,听从指挥,严格按照地质专家组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浙江七队丽水勘察测绘院院长赵志强向局、队领导立下了军令状。 现场搜救  地质队员们背起沉重的仪器设备,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布设监测点22个,架起了全站仪0.5秒测量机器人,进行动态监测。该局水文队、十一队、测绘队及中国安科院等单位技术人员,利用边坡雷达、三维激光扫描、无人飞机等高科技监测设备,对苏村滑坡体形成了立体监测网,实行24小时不间断滑坡监测,一时一报。  该局十一队还派出3名技术员与其他相关救援力量组成了“十八勇士”,冒险爬上800多米高的滑坡山体安装边坡雷达传感器。近8个小时的持续作战,完成了9个监测点及3个工作基站,用血肉身躯架起一道卫星监测预警安全线。  地质队员困了就睡在纸板铺和行军床上,饿了就吃点火腿肠和方便面,冷了穿上军大衣,大家不停歇、不喊苦。  “救灾现场,浙江地勘人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经受住了考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毫不犹豫,‘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成效,在救援一线得到充分体现。”林天宁坚定地说。  柳若龙,毕业于中国地大(武汉)的高材生,一位有着30多年岩土基础及遂洞工程施工经验的技术专家。一到灾区,为掌握现场灾情动态,无数次冒着危险与浙江七队副队长陆家齐、吴义上山调查滑坡体,为联合指挥部制定科学的搜救方案提出准确建议。  年过六旬,现已退休的浙江三队地灾专家王才贵,数次登顶至滑坡后缘,全面、仔细调查滑坡地表,对其规模、性质、形成演化和发展趋势做出初步判断,始终坚守现场提供技术指导。  正在舟山市定海区政府挂职的该局地矿所总工唐小明,在完成当晚应急地灾值班任务后,顾不上休息便赶赴灾区;已退居二线的浙江十一队原总工周洲强和物勘院原副院长刘光新,两位地质专家,接到命令后,义无反顾,第一时间率年轻的技术骨干急赴救援现场……  同时,以赵志强、谢常才、游省易、周治南、冯雁飞、潘炎冰、王宁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地质队员,他们把救灾现场,当作战场。在这场昼夜不间断的大救援中,一名又一名年轻后生,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都在无数次坚守中迎来,又远去……  经过连续昼夜的奋战,军地勠力同心全力搜寻到失联人员26人!  10月25日,浙江省政府在遂昌县北界镇召开“省级部门支持苏村灾后重建座谈会”,浙江地勘局汇报了下一步支持丽水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为全力支持当地政府加快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决策和服务。  640多个小时,浙江省地质勘查局主动参与遂昌苏村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大救援,诠释着地勘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为当地老百姓交出了满意的合格答卷。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