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聚焦浏览次数:586 发布日期:2006-05-11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高慧丽 胡荣华 国家把滨海新区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意在带动天津发展,服务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然而,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涉及到许多地质学问题,如地壳稳定性、地基稳定性、海岸带稳定性、地面沉降、地下水和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等。地质工作是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建设好滨海新区,也必须重视并超前开展地质工作。 ——地质勘查导报编者 实施市内“北水南调” 6个水源地保滨海不愁“喝” 天津市地质调查院有关专家透露,为保障滨海新区用水安全,应实施市区境内“北水南调”,市区北部的6个水源地可作为应急水源,每年供水量可达1.5亿~2亿立方米。 滨海新区盐滩面积达500平方公里,土壤含盐量高达2.5%~4.7%,其中50%的地下水含盐量高于海水2~4倍。滨海新区用水主要依靠外调水和超采地下水提供,塘沽、汉沽及大港城区年开采地下水约6000万立方米,仍不能满足用水需求。专家建议,应充分考虑应急供水对策,开发应急水源地,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以确保供水安全。 专家指出,首先应做好已勘查地下水水源地的开发利用,实施境内“北水南调”。位于市区北部的宁河县北部、宝坻区黄庄洼、蓟县西龙虎峪等6个水源地,距滨海新区40~ 其次,采取注地取水方针。在洼地内建设水源地,不但可获得优质水源,而且洼地取水形成的一部分地面沉降可增大洼地蓄水量和洼地水库库容量,恢复洼地生态环境,遏制湿地面积日益减小。滨海新区周边的黄港注、七里海洼及团泊注主要为湿地、水库和荒地,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预计三个洼地每天的开采水量可达15万立方米。天津市地矿局2004年进行的黄港注水源地勘查工作,发现了新的强富水区和层位,单井日出水量2500~ 浅层低温地能有利可图 滨海已知储量折合标准煤240万吨 据天津市地矿局及天津市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有关专家介绍,滨海新区的地热开发应以浅层低温热能为主,超高压型地热资源可作为该地区远景地热储备资源。 天津地区因其构造主体位于黄脾坳陷盆地,沉积有较厚的新生界砂泥岩系,最大厚度约4000余米,所以储藏有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地热资源属于非火山沉积盆地中、低温热水型地热,垂向上有5个主要热储层。 据了解,滨海新区基岩热储主要分布在临近东丽区和津南区。其中,浅层低温地能资源在滨海新区分布面积广,资源储量巨大,以 此外,滨海新区大部分地区古近系处于超压带,有形成超高压型地热田的条件。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对塘沽区超高压型地热资源进行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滨海地区深部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分布广,厚度大,地层温度75~ 同时,在地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特点和需求,围绕地热开发、发展配套的相关产业。提高地热开发利用的技术含量,采用高新技术建立低温地热地板采暖、节能节水、自动控制等高效益的地热应用项目。 半数地面沉降,软土层压缩在作怪 天津市地质调查院有关专家指出滨海新区除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外,软土层压缩引起的地面沉降占总沉降量的50%~60%,沉降速率达到每年 据专家介绍,过量开采地下水虽然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但是当地面沉降进入微量沉降阶段,如天津市区及塘沽区沉降速率为每年10~ 据了解,滨海新区在原来的盐滩地上填土约有2~ 因此,专家指出,在确定控沉的规划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还要考虑滨海地区广泛分布的软土的影响,以及深部黏性土固结变形的滞后效应。对于工程建设引发的沉降问题,应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结构类型,选用技术方法与施工工艺,以降低工程建设加剧地面沉降的影响程度,特别是减少差异性地面沉降。在工程重要节点处应设置沉降监测点,及时监控施工过程及竣工运行后的沉降影响。尤其是在基础施工阶段更应强化沉降监控,建立信息互馈制度,根据具体实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备忘录一:历史的选择 1986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城市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1994年3月,天津市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通过决议,明确提出了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奋斗目标。 1997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给天津初步定位:天津是环渤海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2005年10月,天津滨海新区正式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 备忘录二:海岸带蚀退威胁地质环境 天津市海岸为典型的淤泥质平原海岸,全长 ◆ 影响海岸带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地面沉降和渤海湾风暴潮。而天津市沿海低平原地面有效高程不足 ◆天津沿海海平面仍在逐年上升,2006年与2000年相比将上升 ◆ 为保护海岸安全,专家建议应将沿海 (6-04223-DKD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