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危机

浏览次数:420  发布日期:2007-04-18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在过去50年里,中国平均气温升高幅度达到1.1度,比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升温速度都要快;

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这个减产程度相当于湖南、湖南这两个传统农业大省颗粒无收

全球气候变化正使中国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损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46在布鲁塞尔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二卷《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与脆弱性》警告说,未来几十年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将带来水资源短缺、农作物减产、海来现上升、大量物种灭绝等灾难性后果,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承受最沉重的打击。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我国专家呼吁,中国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这份最新报告勾勒出气候变化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图景:受水资源短缺影响人数将从千百万上升到数十亿,上亿人将面临饥饿的威胁,每年将新增数百万人受海岸洪水侵害。而这些灾害性后果最大的受害者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群。

在过去50年里,中国的平均气温升高幅度达到1.1摄氏度,升温的速度比全球或北半球同期的速度都要快。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公共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近年来,我国每年干旱、洪水、台风等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3000亿人民币,超过全国GDP1%。刚刚发布的IPCC报告第二卷也指出,在亚洲的一些大江大河三角洲地区,人们会面临海水上涨、风暴潮和河流洪水的风险。

报告中还提到,“对亚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粮食不足的风险非常高。”根据我国早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受气候变化影响,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这个减产程度相当于湖南、湖北这两个传统农业大省颗粒无收。

对此,刚从布鲁塞尔返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IPCC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主要执笔人林而达教授指出,目前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是现实的、多方面的,为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到2030年中国农业每年还要多生产3000~5000万吨粮食以养活新增加的两亿人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IPCC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执笔人潘家华教授认为,中国将深受气候变化的能力。他同时指出,不能就碳论碳,而要从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应对之策。

今年22日,IPCC在巴黎发布的报告第一卷《科学基础》指出,过去半个世纪观测到的气候变化有超过90%的可能性是由人类行为,特别是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引起的,并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最高可达6.4摄氏度.

专家指出,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亟须及时采取广泛的措施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和增强适应能力。但正如IPCC报告所指出的单单有适应措施还不够,“只有减缓与适应措施相结合的一揽了方案才能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另据悉,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三卷《减缓气候变化》、第四卷《综合报告》将分别于54在泰国曼谷、1116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发布。

(2007.4.11,中国环境报,4版)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