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干旱环境形成于1.6亿年前浏览次数:644 发布日期:2007-04-25 分类:学术动态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研究员李孝泽等研究表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孝泽等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干旱沉积及其时代可上溯到晚侏罗世初期,大约距今1.6亿年。这比原来提出的我国西北干旱环境形成的最早时代——早白垩世提前了近2000万年。 我国西北干旱区既是全国自然环境也是欧亚大陆内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形成过程对于认识该区及邻区的环境演变过程均有重要作用,而形成时代是一个关键问题。李孝泽等人通过对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河西走廊、陕甘宁等盆地侏罗纪以来含干旱沉积地层的情况研究表明,早侏罗世各盆地干旱沉积少见,主要发育深色含煤系地层,当时西北气候普遍相当湿润;中侏罗世一般下部含煤层分布广泛,而上部干旱沉积开始并逐渐增多,这个时期前期西北气候普遍湿润,后期则普遍转向干旱,总体上该期表现为从湿润向干旱的转化过渡期;晚侏罗世以内陆红层为代表的干旱沉积大量出现,并占据主要地位,气候干旱并有沙漠景观出现,该期西北已经普遍处于亚热带干旱环境。晚侏罗世中国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主要与当时全球气温逐渐回升、亚热带北界向北扩展使我国西北基本处于亚热带环境有关。 另据研究发现,从干旱沉积的变化历史来看,西北干旱环境经历了3个基本阶段,即晚侏罗世至渐新世、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晚侏罗世至渐新世,距今约1.6亿年~2400万年,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为主;晚第三纪,距今约2400万年~250万年,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向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逐渐过渡为主要特征;第四纪,距今约250万年,以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为主。 李孝泽等研究发现,西北干旱环境在晚侏罗世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侏罗纪全球气温回升、北亚热带北界北推引起的。白垩纪中期之后,特别是新生代晚期,西北气温逐渐波动式降低,亚热带北界波动式向南撤退,经过西北内陆之后,强大的行星西风带气流本来会使水汽自西向东运移,我国西北本来应向温带较湿润环境转化,但事实是转向温带内陆干旱环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古特提斯海关闭、青藏高原隆升、盆地周围山脉抬升等构造运动因素使盆地的干旱效应加强造成的。 (王进东)(2007.4.14,地质勘查导报,3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