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

浏览次数:648  发布日期:2007-10-15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中国第三大沙漠,面积约为4.34万平方千米,海拔14001600,最高峰2040。“巴丹吉林”是蒙古语的译音,“巴丹”是由“巴岱”演变而来,其究竟是人名还是地名已无从考察。传说古代曾有一名叫巴岱的人在此居住。“吉林”的意义也有两说:一说,它是由藏语“哲让”演变而来,意为地狱,另一说指它是数词六十——这片沙漠中湖泊众多。

巴丹吉林沙漠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由剥蚀的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避和沙漠。在沙漠范围内,除东南、北部有小面积的准平原基岩和残丘外,广大地区全为沙丘覆盖,其中流动沙丘占83%。西部边缘的古鲁乃湖、北部的拐自湖及东部的库乃头庙附近有以梭梭(一种沙生植物,具体固定沙丘的作用)为主要植物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沙丘高大密集,其中高大沙山占沙漠总面积的61%,高度多在200300,最高可达500,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新月形复合沙丘、金字塔状沙丘和巨大沙山三种类型。

在巴丹吉林的东南部沙山间分布有许多内陆小湖(俗称海子),约有144个,单个海子面积11.5平方千米,最深处可达6.2。海子多为咸水,不能饮用。湖周围植物生长茂密,多为湿性、盐生等类型,常以湖水为中心与周围沙丘呈同心圆状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现以沙生植物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海子周围常为牧场及居民点。

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温度78摄氏度,绝对最低温度零下37零下30摄氏度,绝对最高渐度3741摄氏度,沙面最高温度可达7080摄氏度,年均风速4/秒,八级大风日30天左右,主要是西北风。沙丘上植物较少,仅于沙丘下部或丘间低地生长有稀疏的灌木、半灌木、沙漠中除梭梭林外主要生长有沙枣拐、沙竹、霸王、目蓼、沙蒿、怪柳、沙葱等。盖度5%左右,在沙山与湖泊间常出现有白刺沙堆。

巴丹吉林人烟稀少(平均每10平方千米不到1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这里基本无种植业,居民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全国各旗、县之冠;次为山绵羊。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地异常困难,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的古鲁乃湖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

巴丹吉林中心地带的沙山皆可随风而鸣,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人走在沙漠中,会发出隆隆的响声,十分奇妙。沙山间的诸多海子与高大的沙山相映成趣,景色瑰丽而又充满神秘感,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沙山高度甚至超勃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最高峰,被称为“沙漠珠穆朗玛峰”。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景观适合于开展沙漠独特的景观适合于开展沙漠探险,组织系列耐力赛运动、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和科考活动。所以,深入巴丹吉林是许多人的梦想。

(2007.9.22,中国矿业报,B4版)

附件下载:
同主题文献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