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恐龙吸引世界眼光

浏览次数:449  发布日期:2009-09-15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和化石

  凡 毕小曼 李玉恒

        中国科学家对二连恐龙化石的挖掘和研究,始于上世纪的30年代。1930年,9名中国科学家加入“中美联合科考”,其中就有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古人类学家裴中文教授等。

        新中国成立后,二连恐龙的挖掘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1959~1960年,中国科学院和前苏联科学院联合在内蒙古地区进行一项大规模的古生物化石挖掘计划。发掘到大量不同类别的恐龙化石标本。

        与此同时,自1958~1999年,内蒙古地矿局成立了“呼和浩特幅”1/100万区调队、内蒙古区测队、内蒙古第二区测队等单位,先后在全区开展了1/100万、1/20万、1/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测量工作。正是在这些地质调查工作中,该局地质专家在白垩纪地层中采集到大量的恐龙化石,并对其进行研究,首次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白垩纪地层系统。该局特别成立了研究古生物化石的古生物组和综合研究分队,专门从事包括恐龙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1986~1989年,中国和加拿大恐龙联合考察队在内蒙古二连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等地采掘到大量的恐龙化石。

        1995~1998年,内蒙古博物馆与比利时皇家科学院生物研究人员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阿拉善左旗图克木等地采掘到大量的恐龙化石标本。

        1998年起,内蒙古国土资源厅接受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前沿科技项目,开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首次大范围的恐龙化石专项普查和研究工作。

        20068月,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在二连盆地恐龙化石集中埋藏原址南侧又发现70平方米的堆积区,暴露化石延伸面积可达800平方米。这些化石离地表仅有1米多深,与原化石集中埋藏地的相比,不仅骨骼面积较大,而且保存较好。

        一年后的6月,二连浩特在北京奥林匹克新闻中心召开内蒙古恐龙化石研究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宣布,20056月,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发现了一条长约8的世界最大窃蛋龙类化石,并命名为“二连巨盗龙”,科学家称,这是二连盆地发现的又一新恐龙属种。美国《时代》周刊将这一发现评选为2007年度自然科学领域“十大科学发现”之一;2008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将二连巨盗龙认证为“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窃蛋龙类化石”;2009年,美国MSNBC网站报道,“二连巨盗龙”化石入选世界八大最著名化石行列。

         能否在二连浩特揭示恐龙宿命之谜?

        人们对恐龙灭绝的因缘提供了上百种答案,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说法就有小行星撞击地球说、火山爆发说、病害说、食物链中断说等。

        所有的推断都需要证据,而关于恐龙的证据,现在的人类只能透过藏在地下已经成为地质遗迹的地质信息来解释。二连浩特的恐龙化石群正好处在恐龙灭绝前的晚白垩纪时代,是人们了解研究恐龙灭绝事件的极佳的信息源。

        随着二连浩特恐龙挖掘的不断深入,不仅恐龙的种类在不断地增加,而且,大量恐龙集群性死亡本身,就是重要的科学线索。1997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制定了《二连地区的恐龙区域调查》项目,开始对二连地区恐龙化石产地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并组成恐龙考察队。

        这次考察,一再出现爆炸性的新成果: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既有老类型的,也有新类型的;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恐龙集群死亡,这些集群死亡的化石群主要分布在二连盐湖附近的三个地点,它们分别是1998年确定的二连盐湖东侧,24公里处的恐龙化石群;2000年确定的二连盐湖东侧22公里处的恐龙化石群;以及2004年在二连盐湖西侧1公里处的恐龙化石群。三个点的恐龙化石较完整的就有20多条,零散的有上百条。它们分属近20个属种,有蜥脚类、甲龙类、鸭脚龙类、暴龙类、似鸟龙类、窃蛋龙类、镰刀龙类等。

        让人们惊异的,还有它们埋藏时的状态。在二连浩特的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许多成年体和幼年体的恐龙骨骼化石被埋葬在一起,恐龙骨骼堆积异常密集,从发现的骨骼推断至少有10只恐龙葬身于此,体形大的有10多米、小的只有1多,堆积层约有半米厚。最令人奇怪的是,肉食类恐龙和植食类恐龙的骨骼相互叠压在一起,呈自然原生状态。内蒙古自治区的古生物研究人员谭琳在解释时比喻说,“这就好比是让吃草的羊和吃肉的狼呆在一起”。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死后聚集到一起呢?

       科学家发现,上白垩统二连组为富含恐龙化石之层位。其典型地层岩性为三部分:下部为浅灰、淡灰绿色泥质砂岩、砂岩、含砾砂岩和砂砾岩;中部为红褐、砖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上部为绿黄、灰黄色泥岩。总厚度大于60。有科学家提问,这是由巨大洪水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他们设想,大约在8000万年前的每段时间,由于行星撞击地球,原来的白垩纪乐园突然发生特大自然灾害,造成大量恐龙死亡,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恐龙墓地。

        将被动保护变成主动开发,积极打造“恐龙之乡”品牌

        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恐龙化石的效益?二连浩特国土资源局局长张瑞新的想法是,一定要把恐龙资源利用起来,把地质遗迹的事情做大,大张旗鼓地打造恐龙文化,让它成为二连的名片。

        2005年后,张瑞新以少有的热情打造恐龙白垩纪乐园。在他的规划中,有3个景点需要大作特作:一是景观大道和广场;二是恐龙博物馆,三是埋藏馆和矿物晶体陈列馆。为此,他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千方百计争取建设资金。“地质公园”、“遗迹保护区”、“科普基地”,只要是能为二连浩特恐龙文化建设有利的项目,都积极争取。2004~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连续5年从自治区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使用费项目计划中给二连浩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和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前期工作。之后,政府对二连浩特恐龙遗迹建设投入力度一年比一年更大:2006年投入500万元,2007年投入1000万元,2008年投入2000万元。

        第二件事是学知识、请专家。2005年,张瑞新专程拜访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徐星,邀请他去二连看恐龙化石,后来,徐星成了二连的常客,而且很快就成为“二连巨盗龙”的发现者。在张瑞新的邀请下,中国地质大学的李凤麟老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陈安泽教授都成了咨询顾问。恐龙埋藏馆和科普馆因为有了专家的业务指导,很快出了雏形。

        第三是广为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二连恐龙。20066月,在张瑞新的坚持下,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政府将“二连巨盗龙”的成果发布会搬到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召开,利用一项科学成果,将二连推向世界,顿时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原来只是地质科学家垂青的二连浩特,一下在社会上名声鹊起。

        2009812,二连浩特恐龙公园经评审通过,正式进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行列中。

        如今的二连浩特,正成为世界最大的“白垩纪公园”:

        规模宏大、设计新颖的古生物博物馆几近大功告成;

        充满现代气息的恐龙埋藏馆刚刚开放就受到游人的高度赞扬……

 

                                                             转自国土资源网 2009910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