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地下水,从容应对水危机

浏览次数:433  发布日期:2010-04-13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这是联合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向全世界发出的严正警告。多年来世界各地因水引发的纷争,特别是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的大旱引发的粮食安全、饥困贫穷和社会动荡,足以说明这一点。 

目前,我们正切身感受到这一危机对中国的威胁:西南5省(区、市)遭遇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旱——河水断流、水库干涸,大地龟裂,1.16亿亩耕地受旱,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2400多万人、1500多万头牲畜饮水告急。半年以前,内蒙古和辽宁西北的伏旱和秋旱导致大面积粮食绝收。三年以前,川渝大旱导致大幅度粮食减产和上千万人畜饮水困难……我国本就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频繁的旱灾,更加折射出我国面临的严重水资源危机。

    水,因为稀缺,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安全利益。尽管各国可以寻遍全球获取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以维持其经济机器的正常运转,但水却无法通过国际贸易合同获得保障。因此,水资源储备应与粮食储备一样提到安全战略高度。而地下水储备,在大旱之年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从目前来看,一般只有旱灾发生之后,各部门才行动起来“抗”灾,抗旱预案也大都是针对区域性短期干旱而制定。而要应对长期水危机,就要打有准备之仗。如果各省区对“自家”的地下水资源家底了如指掌,或将勘测到的地下水源地保护起来,或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地下水库,把地下水储存起来,已备应急之需,这样在大旱之时就避免了临时找水、打井的被动局面。

  中国地质调查局从1999~2010年开展的“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石漠化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对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重新评价,掌握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量和岩溶地下水可供有效开发利用的潜力,通过找水打井和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总结了三种岩溶地下水开发模式。同时,地调局还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勘查评价、川渝红层找水示范工程、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评价、华北平原地下水勘查评价、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等一批水资源勘查评价项目,初步掌握了我国的地下水开采潜力,这些成果为我国特殊时期应急供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次西南抗旱工作中,中国地科院岩溶所等地勘单位利用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技术服务图件、确定了打井孔位,近百台钻机同时开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岩溶所地下河探查找水行动组更是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就确定了广西4处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河。贵州省在部省合作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及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中,在工程性缺水的7个市(州、地)31个县(市、区),成井299眼,解决了52.2万人、20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为18.15万亩耕提供了补充灌溉水源。这次抗旱工作中,黔西南州兴仁县鲁础营乡及时启用项目打成的机井后,有效解决了当地4000多人的饮用水难题,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没有因干旱受到影响。

  严酷的缺水现实和勘查成果应用实践表明,手中有了水,心中才不慌。要达到这一境界,有效应对水危机,须建立抗旱长效机制,开展大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查明地下水资源家底,圈定地下水源地,储备好地下水资源。这其实也是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石漠化综合整治示范、红层找水示范工程等项目的成果和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