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记者就4月22日地球日主题采访了《地球与人》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从他的阐述中,记者印象最深的结论是,人与地球的亲密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记者:今年国土资源部把地球日主题定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生产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您怎么理解?
姜建军:在地球资源与环境问题上,气候变化和碳排放是当今两大热点议题。这两个声音,我们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听到了,在今年3月中国的“两会”上也听到了。为什么这个话题这么热?因为它表现了地球与人类关系的一种趋势,一种人类处理与地球关系的态度。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恰好反映了我们对这种关系的处理原则。
记者:所谓“珍惜地球资源”,这个说法似乎并不新鲜。
姜建军: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真正认识其中的道理。
地球走过了46亿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了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4个圈层:大气圈给人呼吸的氧气;水圈提供人的有机循环水资源;生物圈提供生物链资源;岩石圈提供我们立足空间、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这些对人而言不可或缺的资源,存在一些特点:第一,它既是人体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发展需要;第二,它是漫长历史中进化演变的结果,具有不可再生性。比如煤、石油、铁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三,分布不均,丰度不均。比如煤资源,中国北方多,南方少;铁资源,澳大利亚富矿多,中国则多是贫矿。第四,利用这些资源,必将带来物质(元素)的重新分布和环境的变化。
因此,我们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资源。套用一句老话,“切莫在太岁头上随意动土”。否则,环境会变化的。
记者:从与地球关系的角度,您怎么理解转变生产方式的问题?
姜建军:所谓生产方式,指的是人类产生后为发展而有的行为。人类无时不刻不在索取地球资源: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饮用淡水,食用食品,使用工具。人类的进化史,也可以诠释为对自然索取方式不断发展的历史:从一开始不改变自然物理化学属性的采摘野果、狩猎、捕鱼,到后来的烧制陶器、铸造青铜铁器,乃至到石油化学工业时代,可以说,人类的进步历史,伴随着对自然资源不间断的索取和改造自然环境。
记者:但是索取的方式不一样,对地球的影响就不同。
姜建军:是的。在我们享受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生态环境的不文明。比如生物圈食物链的断裂,物种数量的不断减少,地表淡水、城市上空大气被污染,矿产资源耗竭和土地资源质量的不断退化等等。这些已逐渐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人们很快意识到是我们的发展方式出现了问题。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工业革命后,大量利用热值比较高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排放的大量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人类战争以及自然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释放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
记者:有科学家说,当一种经济发展影响到了人的生存时,那么这种发展就毫无意义。
姜建军:是的,人类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提出必须要在发展方式上做根本的调整,转变到适合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发展方式。目前的发展方式已经影响到四个圈层的变化,其中大气圈的变化已影响到各个国家。全球高度关注的热点核心问题——碳的排放,就影响到大气圈的自净能力和改变大气圈物质分布。
记者:所以我们现在倡导“低碳”生活,这也是一种文明方式的重新选择。
姜建军:倡导低碳生活,必须遵循碳循环规律,构建碳循环利用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在物质世界107个元素里面,只有5个元素可以在地球四个圈层中循环,碳元素就是其中之一。生物圈层可以用光合作用吸收碳,就是说植被可以固碳。还有海洋生物也能大量地消耗碳。认识到这样的碳规律,我们就应该知道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学会明智的使用资源,比如少砍伐造氧机体,多植树,少吃能固碳的贝壳类水生动物、不破坏珊瑚礁、少消耗化石能源、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等等。与低碳生活相随的将是更加湛蓝的天空,更为清澈的水源,以及子子孙孙更为健康的生活。
记者:在经济发展中,利用资源模式的选择,对倡导低碳生活也有很深远的意义。您认为国土资源部门应该在这方面做些什么?
姜建军:就利用资源模式来说,以能源为例,我要特别提到,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清洁能源来源——阳光、风、植物和水,这些都可以高效而便利地被转换成电能。面临全球暖化带来的危机,如果人类立即行动起来发展可再生能源,并且提高能源效率,就能减少对大气的碳排放,同时又满足了人类对能源的需求。
在倡导低碳经济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减少对大气排放碳。减少不等于不用,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比如在农村,要鼓励多利用沼气;在城市,要提倡利用不排放或者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清洁能源,包括煤层气、水电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最终人类要少用和不用化石能源。
就国土资源部门工作来说,要发挥部门特点和优势,在碳汇、碳储,在地热资源的调查和研究以及浅层地温资源的调查和利用方面多做工作。
总之,要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一个单位和部门做起,从一个国家做起,转变生活生产方式,爱惜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