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再次部署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地灾防治 汪民出席会议并讲话浏览次数:638 发布日期:2010-06-30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记者郑荣、唐丽报道,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对汶川地震灾区、玉树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的地灾防治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6月24日徐绍史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当前震区和库区的地灾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即将全面展开、汛期地灾防治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国土资源部于6月28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会议。副部长汪民出席会议并讲话,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主持了会议。
会议总结了震区和库区地灾防治特别是地灾隐患排查巡查工作,对下一阶段震区和库区的地灾防治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再落实。四川、青海、湖北、重庆四省(市)国土资源厅(局)的负责同志分别汇报了各自前阶段工作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中国地调局副总工程师、水环部主任殷跃平就中国地调局系统下属8个单位如何协助地方做好地灾隐患排查巡查工作提出了要求并作了安排。 汪民在会上充分肯定了前阶段地灾防治工作,他指出,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指示精神,把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作为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尽心尽力做好各项工作。他说,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的地灾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三峡库区已连续近8年保持地灾零伤亡。汶川地震灾区2年多来虽然地灾多发频发群发,但众多的灾民安置点未因地灾导致人员伤亡,基本实现了主汛期地灾无重大群死群伤的目标,避免了灾区群众遭受二次灾害损失。玉树地震灾区今年4月地震后,地灾隐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地灾隐患点均被严密监控或应急排危除险。 目前地灾防治工作任务繁重,国土资源系统要按照部里的要求,全力以赴,采取专题落实、组织协调、会商调度、驻守指导、巡回检查等多种方式,做好震区和库区地灾防治工作。 地调局及相关直属单位,在国土资源部里的统一领导下,结合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推广安装监测仪器、地灾调查、航空遥感监测、地震断裂带调查研究等工作,将系统内最先进的设备、最精干的队伍、最有经验的专家派到地震灾区和三峡库区。特别是四川、青海、湖北、重庆四省(市)国土资源部门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灾责任;紧密协作配合、形成防灾合力;深入排查巡查、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转移避让,具体完成了地灾防治各项任务。库区、震区地灾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在于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在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在于我们国土资源战线广大职工的顽强拼搏。 就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汪民强调,一要充分认识地灾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汶川地震灾区和玉树地震灾区震前的地质环境条件本身就十分复杂、脆弱,特大地震使其雪上加霜。强烈地震还使山体普遍受到破坏和损伤,一些山体开裂裂缝延伸长达数百米,大量崩塌、滑坡积累了数10亿方的松散堆积物,对人民生命财产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情况不容乐观。1~5月份,去年发生地灾891处,今年4100多处,相应的造成人员伤亡、失踪人数是去年一倍以上。云南、贵州、广西先旱后涝,多数地区出现异常的干旱。我们要把震区、库区的地灾防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家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措施上细化、细化、再细化;在工作上细致、细致、再细致,落实、落实、再落实。 二要着力对一个地区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再认识,对重大地灾隐患进行再发现。我们要对这个地区情况很熟悉,坚决防止出现:看似稳定实际不稳定,本来稳定后来又发生,本来稳定演变为不稳定这三种情况。我们要针对震区、库区再一次进行调查。尤其是地震居民集中安置点,如何防止重大群死群伤;在建工程尤其是重要工程如何防止群死群伤?四川省抓建设项目的监管,公示、告之、督察,这个方法很好。震区、库区都要实行这种制度。 三要坚决打赢今年地灾防治这场硬仗。震区和库区地灾隐患分布广、数量多、危害大、险情重、治理难度高,不仅严重威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严重影响着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实施和移民城镇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震区和库区的地灾防治工作形势异常严峻,面临重大挑战。国土资源部里从地调局系统选派的150名精干专家,汛期期间帮助震区和库区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巡查工作。这支队伍要怎么发挥好作用,震区、库区的工作要靠当地党委政府和建立的群测群防体系,我们还有一些专业监测、航空遥感手段,把它发挥好,充分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精神,按照部的统一部署,用好资金、管理好资金,一定要确保资金安全。精心落实好各项措施,扎实、扎实、再扎实,坚决打赢今年地灾防治这场硬仗。 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四川、青海、湖北、重庆省(市)国土资源厅(局)分管领导,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成都、武汉地调中心,监测院、水环调查中心,航遥中心、力学所、工艺所等相关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及专家参加了会议。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