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郑荣、罗会江、刘金光报道,7月1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邀请刘宝珺、袁道先院士及有关专家共聚成都,对《四川省红层丘陵地区地下水调查与开发利用成果报告》进行评审。院士专家认为,该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报告质量等级为优秀。据悉,该项目为部省合作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四川省政府共同出资共建。项目历时7年,全面完成了105个县(市、区)地下水调查与区划,完成打井213.5万口,解决了近800万人的饮水困难。
据了解,四川省东部盆地17个市105个县(市、区)境内有11.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属红层丘陵地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0%,区内农业人口5161余万,占总人口的62%,是主要农业经济区。由于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农村生活用水多取自浅水井,普遍存在量缺质差、抗旱能力弱的问题。解决红层丘陵地区农村人畜饮用水困难,成为构建四川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也是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2001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四川省政府在四川最缺水的南充、资阳市部署了3000多眼红层供水示范井,成井率达90%以上,为找水打井积累了经验。2004年首个部、省合作地下水调查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在四川正式启动。四川省政府将红层丘陵地区找水打井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一期红层找水在全省17个市105个县(市、区)实施打井100万口,解决了400万人的饮水困难。2007年省委、省政府又将红层丘陵地区打井工程列为“十大惠民行动”之一,并启动二期找水打井工程,在全省17个市72个县开展红层丘陵地区找水打井补充工作,解决了400万农民的饮水困难。
项目自2004年实施以来,针对红层丘陵地区缺水农户居住分散、难以集中供水的难题,创新性地提出采用低成本成井技术实现“一户一井”分散供水的模式;为严重缺水的丘陵山区提供了因地制宜解决供水难题的地下水调查和开发利用范例,丰富了我国水文地质学内容,推动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编制完成《四川省红层丘陵地区找水打井工程技术要求》等多项技术要求,形成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完成红层丘陵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与评价等5个专题研究;首次建立起四川红层丘陵地区地下水调查与评价空间信息系统,开创性地运用遥感技术,解决了红层丘陵地区地下水调查与区划、找水打井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大大缩短了调查区划周期;科学评价地下水水质和地下水的安全保障;创新性地开展红层丘陵地区找水打井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创新性地开展红层丘陵地区找水打井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创新了规划布井资源保证程度评价的方法。
实践表明,红层丘陵找水打井不仅解决了缺水农户的饮水困难,促进了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同时,加速了农村现代化进程,改善了农户的生存与生活环境,也在抗旱救灾中发挥出巨大作用。红层水井供水保障程度高,能经受住了严重旱情的考验。在2006和2010年四川省遭受特大干旱时,96%的红层水井能正常供水,抵御住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四川红层丘陵地区找水已打井213.5万口,解决了105县近800万人的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