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守护生命—— 走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

浏览次数:486  发布日期:2010-12-29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2010年,在中国成功预报与避让的1163起地质灾害中,超过90%是由群测群防员发现险情、及时报告、果断预警,并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的。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成功避险的数字之后,是一群和百姓站在一起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关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就是关注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事业。
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灾难与荡气回肠的救援后,2010年的汛期不平静地结束了。岁末,501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在全国10多万名同行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优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其中包括100名“特别优秀群测群防监测员”和“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大杰出监测员”。
12月28日,记者走访了十大杰出群测群防监测员,深深认识到,他们是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最可爱的人。
“土办法”解决大问题
长年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巡视员柳源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有着深切体会。在12月27日国土资源部召开的通气会上,他介绍,群测群防是我国目前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是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一大特色。而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基层的群测群防员。
在四川绵竹清平乡,因为刘如松的决断,3000多人连夜转移,半小时后,规模几乎是舟曲泥石流3.5倍的泥石流呼啸而下,淹没了山脚下的大片房子;在重庆大昌镇,有了董山梁的指导,这个位于三峡库区的镇子,多次突发地质灾害却实现“零伤亡”;在陕西汉滨区的七堰村,身旁2米处就是滚滚的泥石流,黄锋还在忙着救人;在贵州从江县,为了不耽误汛期地灾排查工作,舒培源忍着病痛,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却导致了左耳失鸣;在四川平乐镇,连续20多天日夜冒雨监测、体力严重透支的杨云在凌晨2时顶着百年不遇的强降雨,翻山越岭攀爬着前往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发现了要发生大面积崩塌的征兆,将近300人在山体崩塌前成功转移;曹有仁总是第一个冲向灾害点,有几次差点滚落山崖;陈立昌放弃了大量休息时间,走村串寨发放避险明白卡1200余份次,紧急疏散撤离群众458人次,在全乡辖区范围内8年间未发生一起伤亡事件……用董山梁的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都不知道救了多少人命了。
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他们摸索出了一套群测群防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些办法看上去很“土”,却很实用。比如来自福建的国土所所长虞祥友介绍,他们所只有两个人,一个所长,一个副所长。别看人少,每年3月他们都会组织人员到每个村的住宅周边巡查,之后制定本年度地灾防治预案,并写出报告,提供给乡镇政府。“特别有用,常能发现监测点外的隐患。”他说。
四川清平人大常委会主席刘如松的经验是,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即便有现代化的装备,也一定要准备好几套预案。“地质灾害一般发生在晚上,要是断电了,现代化的东西也不管用,所以要启动监测预警,都得制定几套方案。”他说,经历过清平特大泥石流,他越发深刻认识到,搞地灾监测马虎不得,不能掉以轻心,早半小时和迟半小时的后果完全不同。要把损失降到最低,必须抓一个“早”字。
董山梁说,作为群测群防员,工作一定要做实、做细。所有灾害点的资料必须是实在的,避险卡、防灾明白卡要发放到位,要给受地灾威胁的群众召开会议,明确逃生路线,交给他们简易的监测方法;做细则是要有详细的资料记载,从中发现地灾变化过程,提供判断依据,“能够给灾民一个明白的交代”。
来自陕西的村党支书黄锋,也琢磨出了有用的“土办法”。除了平时勤观察外,在雨下得特别大的时候,他们就把脸盆放到雨中,看到脸盆马上要满,就赶紧通知危险点的人撤走。“这是滑塌最容易发生的时段。”他说。当记者问他何以有这个结论,他诚恳地说:“我们也经常学习这方面的资料。”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我承担的是守护生命的任务。”有一位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这样说过。这句沉甸甸的话,道出了群测群防员身上沉甸甸的责任。采访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表示,压力特别大,唯恐一个疏忽让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要是发生了这样的事,一辈子都忘不了。”有人说。
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让人们对一切能够挽救生命的职业另眼相看。但很多时候,群测群防员没有这样的优待,有时他们还会遭到不公平待遇,特别是在组织群众撤离的时候,会出现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的状况。清平特大泥石流发生前,刘如松在组织群众撤离的时候,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说什么都不走,“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最后,他不得不强行把老人背了出来。离开时,水已经漫到小腿以上了。
身为普通百姓,他们对群众的过激反应能理解。采访中,年轻的董山梁豁达地说:“老百姓一生中辛辛苦苦攒的钱,建的房,所有的身家性命都在房子上了,就这么撤,肯定心有不甘。组织他们撤离时,说什么的都有,但不管怎样,我们首先要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但为了保护其他人的生命,群测群防员必须将个人安危抛在一边。柳源动情地说:“下雨时,别人是往家里走,他们却往山上跑。而滑坡体本身就是雷区,进去就有出不来的可能。”对此,群测群防员们心知肚明。今年7月中旬的一个晚上,黄锋在出去查看灾情、救助群众前,给家人打了个电话,说自己要去救人了。他不知道,当他在荆棘密布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地灾点的时候,家里两个孩子眼看着水进了屋子,越来越深。惊恐万状的孩子赶紧给爸爸打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当时,通信已经中断了。回家后,两个孩子抱着他放声大哭。
凭良心办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百姓
柳源介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基本上都是基层干部,甚至是村民,任务非常重,但基本没有相应的待遇。
即使这样,在采访中,所有人都发自肺腑地说,在这个岗位上,就要负责,要凭良心办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百姓。
王慧英是群测群防十大杰出监测员中唯一的女性。她操着一口绵软的江浙口音说:“我到底图什么?那倒没想过。老百姓很淳朴,对我蛮好的。有的时候去山上查看,他们看到我淋湿了,就把毛巾拿出来,还让我换衣服。有的老党员说,你不用这么辛苦,一有情况,我会和你说。我特别感动。作为社区的领头人,时刻不能放松。”她告诉记者一个喜讯,萧山区的两个灾害点一个即将整治完毕,一个已经立项。
工作很苦,但能够保一方平安,让梁良特别有成就感,让虞祥友特别有幸福感……在清平特大泥石流后,百姓们对刘如松说:“感谢你们!”这让刘如松感到欣慰——今后再举行防灾演练,百姓们会很支持了。他越发觉得责任重大。
这就是我们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应该说,这是一个素质极高的群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承担着守护生命的崇高使命,却不要求任何经济利益作为回报。当记者问黄锋,是否希望政府出资帮他们买人身安全保险时,他憨厚地说:“没想到呢,电话费花得太多,能补贴点电话费,发点雨鞋、雨衣就行了。今年汛期3天就穿坏了一双皮鞋,后来又穿草鞋,有时候干脆打赤脚。”他有点不好意思。
群测群防应得到更多关注
地灾防治任重道远,群测群防也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接受采访的群测群防员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王惠英说,地质灾害随着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多。所以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好了,灾害少了,群测群防员也相对安全一点。
刘如松希望能够采取科学的监测手段:“就说清平,汶川地震后形成了139处地质灾害点,其中19处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是靠人力监控,确实困难。再说,群测群防员不可能每次都判断准确,不可能每次地灾来临前都能组织转移。如果每次组织撤离都拿不准,老百姓肯定很疲惫,放松警惕,以后再组织撤离,他们偏偏不转移。”
虞祥友的体会是,乡镇国土所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知道如何避灾……
这些朴素却有价值的期待,应该能够实现。在通气会上,柳源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迈上新台阶,深入查,全面防,重点治,其中最基础的是群测群防。他说,下一步,国土资源部将着力推进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总体水平。其内容包括广泛发动群众,保证群测群防员必要待遇,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全面推进基层国土资源所评估、巡查、预案、宣传、人员的“五到位”,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五条线”,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的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建设;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科学普及和宣传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普及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知识,提高群众的临灾自救和互救能力。
此外,还将以县为单元开展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构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完善“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体系;对重要隐患点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和避让搬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雨情、水情、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和会商机制,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向市县推进;加快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积极争取成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指导中心”;争取尽快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如果一个群体能够不惜用生命的代价,来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那么这个群体是伟大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他们不愧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