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黄花场“金钉子”浏览次数:540 发布日期:2011-11-02 分类:地质遗迹和化石初次听说“金钉子”,只想到是一枚黄金做的钉子。后来听说不仅如此,“金钉子”在美国铁路修建史上很有名气,第一条横穿美洲大陆的铁路竣工后,美国政府钉下了用18k金制成的最后一颗钉子,作为纪念。再后来,“金钉子”被地质学引用,成为“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俗称,学名GSSP。而获得这样一枚“金钉子”,既表明一个国家地质古生物学研究跻入国际先进水平,又是一个国家的崇高荣誉。 今年8月,我到湖北宜昌拜访了黄花场“金钉子”。那是世界第66枚、中国第7枚、也是地球年轮中奥陶纪时期的最后一枚“金钉子”,据说距今4.72亿年。它的发现者是汪啸风教授,以及他的团队——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的地质工作者们。 我与汪教授一起从宜昌出发,顺着宜兴公路走20公里便到了黄花场。半山坡间,有一块水泥制作的小小碑牌竖立着,一个敞开的手提电脑那么大,上有红色的GSSP字样。“那就是金钉子的精确位置。”汪啸风说。 大家围拢上前,听他介绍。“别看它不起眼,却是经过世界级的巅峰对决,一波三折才获得的。这里面包含了我们30年的积累、6年的拼搏。当时,中国的‘黄花场剖面’与美国的‘白石剖面’、加拿大的‘纽芬兰牛头群剖面’和阿根廷的‘尼吉威尔剖面’进行马拉松式的竞争。直到2007年5月,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联合给我发函,不得不承认:中国具有世界上这个地球历史时间段,大约距今470百万年以前的最好纪录。经过世界各国评委两轮秘密投票,我们敲定了地球奥陶纪最后一枚金钉子。” 我们跟随汪教授拾阶而上,在“黄花场剖面”纪念碑旁边的平坦处,看到了神秘的“三角波罗的海牙形石”模型标志。它由两个钢铁柱子支撑,好像是从巨兽嘴巴中脱落的一颗牙齿,吊在半空中有些怪异。汪教授介绍,那是个模型,真正的牙形石其实很小,肉眼是看不到的。“获得这枚金钉子,主要是研究这种三角波罗的海牙形石。”汪教授指着旁边一些层层叠叠的岩石说,“那些岩石中隐藏着许多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尽管肉眼难见,却向人类说明了几亿年前地球上发生的一切……” 怎样找到有价值的化石呢?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发现J粒子时,很形象地说,在雨季时,像波士顿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在一秒钟之内也要降下千千万万颗雨滴,而他的任务是,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他就必须找出那颗雨滴。 汪啸风教授和其他地质专家,吃住在当地农民家,开始了类似大海捞针的探索之旅。在三峡地区,在黄花场一带,他们每天拿着地质锤、放大镜和罗盘,从早到晚蹲在岩石边,一公分一公分、一层一层地敲打着岩石,然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把有价值的岩石背到住处,进行研究。有时在地上蹲久了,起立时眼冒金花,只得站着不动让“金花”散尽;有时腿肚子抽筋了,立马起立挺直,用拳头砰砰地敲打;嘴唇干裂了,用舌头舔湿继续干活…… 每次野外工作结束,他们都要找一辆大货车拉岩石,把那些大小不一、粗细不同的岩石拉回研究所鉴定。其中,牙形石和几丁虫这样的微体化石样品,就送到实验室碎样,用不同的酸浸泡,再将筛选后的粉末烘干,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挑样,找化石。找到各种类型的牙形石之后,再进行属种鉴定,所有工作繁琐而枯燥。在付出了巨大的毅力和耐心后,他们发现了“三角形波罗的海牙形石”连续演化序列,进而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黄花场“金钉子”,实现了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 我们来到世人瞩目的“金钉子”纪念碑前。纪念碑高大坚实,令人心生敬畏,纪念碑下是黄花场剖面指示碑。这一些,即组成全球“中/下奥陶统划分和对比”的唯一标准。谈到这枚“金钉子”的重大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讲过:“它是标志地质年代分界线的代表地点,黄花场的岩石和化石,记录了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地质事件。这不仅对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增加了丰富的科学内容。” 我们向汪教授伸出拇指:“金钉子的发现你劳苦功高。”“这是我国地质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也是我一生的幸运。”汪啸风说,“打开全球通用的地层年表,能看到中国的地名,这对中国古生物学家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得益于团队共同奋斗,又得益于长期积累,李四光、穆恩之等这样一些老一辈地质学家功不可没。” 我问他:“发现一枚金钉子,几代人为之抛出青春热血,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关系密切。”汪啸风说,“尽管我们不知道几亿年前地球是怎样的情景,但每发生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时,会突然觉得我们对生活的地球并不了解。通过金钉子,我们进行细致研究,就会看到地球的演化过程,知道不同地区在什么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地质事件,才有可能读懂地球,从而探讨地球的未来命运与人类的关系。” 谈到人与地球的关系,汪教授滔滔不绝。“尽管地球的力量非常强大,自然修复能力也很强,但这并不能成为人类在地球上为所欲为的理由。我们对地球应当抱有敬畏之心,不断增强保护自然环境意识,限制自身活动对地球的冲击,促进人与地球和谐共生。” 这是一位老地质学家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如今,汪啸风教授常到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黄花奥陶纪园”走走看看。奥陶纪园里的一石一木,在他眼里古老而有灵性,会勾起他在科学迷雾中苦苦寻觅的愉快回忆。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