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专家解析芦山灾区次生地质灾害排查浏览次数:619 发布日期:2013-05-06 分类:防灾减灾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形势严峻。对此专家提示,要加强次生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查明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详细分布情况,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并制定应急预案。 以乡镇为单位,逐村逐户逐点并沿交通干线进行排查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说,芦山地区的最大特点是植被茂盛、降雨量大,一旦发生较大余震或者强降雨,很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这是目前灾区最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防止灾区群众遭受余震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国土资源部采取五项措施紧急部署防范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一是全面排查,一镇一组,逐村排查,保生命、保交通;二是排危除险,搬迁避让,紧急处置;三是监测预警,群测群防,预案应对;四是加强宣传,增强意识,做到“人人知、人人防”。 陶庆法说,这项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等成像手段,提高排查的力度和精度。具体地说,就是逐村、逐户、逐点进行排查,沿交通干线全面摸清地质灾害隐患情况。对于一个隐患点分布的地方,在经过调查后,对其要有一个量的描述,然后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并迅速制定应急预案。 这次国土资源部调运了1万套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对重点滑坡隐患和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沟谷进行重点监测,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向群众介绍紧急避险常识。一旦发生险情,立即启动预案,迅速有效撤离。 岩石被震松却没有掉下,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崔瑛、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田廷山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就赶赴灾区,至今仍在灾区指导防灾减灾和隐患排查工作。 田廷山说,芦山地震余震数量多、震级高,对斜坡坡体潜在破坏非常大。坡体松散,但松而未滑、摇而未掉,隐蔽性、滞后性强,如何评价没有显现的地质灾害隐患显得非常重要。 田廷山说,地震灾区的一些山体高陡,调查人员上不去,这些山体后缘是否有裂缝,无法准确勘查。这次通过采用四旋翼飞行器航拍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等地崩塌灾害的影像并传输给后方,有利于专家对灾区险情进行研判和评估。所以,高科技手段在排查次生地质灾害中显得非常重要。 地形落差大,植被覆盖率高,次生地质灾害隐蔽性强芦山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总工程师殷跃平、副主任刘传正多次通过IP卫星指挥与远程会商系统,就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远程会商。25日,殷跃平到达灾区现场指导应急排查工作。他强调,芦山地震灾区地形高差非常大。芦山地震虽然没有发生碎屑流,但有小的抛射过程,堆在山顶上,这类地形一遇到暴雨,很容易形成高位泥石流。 26日,刘传正在一次相关会议上说,这次地震出现7度~9度的震中区,根据国内外统计经验,7度以上的地区,只要有地形高差,就肯定会出现不同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最起码要对6度以上的范围进行全面的灾害隐患排查。由于此次地震的余震非常多,出现反复震动条件下岩土的疲劳破坏问题,因此可能要把排查范围扩大到5度地区,特别是地形高陡、沟谷发育的地区,排查范围更要扩大。 殷跃平建议,由于芦山地震地区植被率高,一些次生地质灾害很难发现,所以,这次排查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查外,还需要借助遥感卫星等高科技手段掌握次生地质灾害的隐蔽情况。在次生地质灾害调查当中,要特别强调进行灾害的早期识别。震裂山体相对发育,有危石和巨大滚石,建议排查时遇到小的危岩,可以就地清除。 由于这次地震的震中距离地震带较近,殷跃平建议要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的精度,为群众转移和开展救灾工作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例如,在一些地方应该按照小流域的精度开展12.5万甚至11万比例尺的调查,而且要越快越好,最好在暴雨来临之前完成。 专家们提醒,排查工作一定要仔细,特别是集镇的排查调查是重中之重,避免群死群伤。排查时一定要把遥感影像应用特别是无人机的应用作为必备手段。要对宝兴、芦山以及附近县的已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质量复查。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