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观统筹地质科技工作浏览次数:509 发布日期:2014-04-02 分类:综合信息——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王小烈 3月20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回顾总结了2013年工作成果,并提出今年的科技目标方向。“2014年是我们的科技创新年,地科院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用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观统筹地质科技工作,精心组织开展科技创新试点工作,显著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为资源能源勘查突破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王小烈说。 2013年,基础地质研究呈现新亮点,重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 王小烈介绍,2013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承担各类项目1022项,总经费10.07亿元,其中,国家科技项目经费2.44亿元、地质调查项目经费6.71亿元、横向项目经费0.92亿元。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地科院搭建产学研用结合平台,不断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在基础地质研究、地质找矿、水工环调查评价等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一是科研地调工作成果丰硕。 基础地质研究呈现新亮点。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和1:800万亚洲地下水系列图(中英文版)出版发行;初步完成安第斯成矿带系列地质编图;提出中元古界底界划分新方案。发现氮化硼国际新矿物青松矿、基干镰刀龙类恐龙、侏罗纪多瘤齿兽类哺乳动物;成功研制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1个,制备了17个系列金地球化学标准物质。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研究、极地地质和探月研究取得新进展。 重大科技项目进展顺利。深部探测专项累计完成6160千米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获得巨量高质量的观测数据;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首次实现基岩和松散沉积物78种元素含量空间分布。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项目创新研究成绩显著,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研究、钾盐成矿理论与预测研究、富铁矿形成机理研究等取得重要进展。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全面完成我国铁、铜等25个矿种定量预测评价,为矿产资源规划、部署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全国钾盐找矿打开新局面,“三稀”资源战略调查指导四川甲基卡外围实现锂辉石找矿重大突破;南岭成矿带“五层楼+地下室”成矿模式获钻探验证;为西藏多龙矿集区探明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青海多才玛铅锌矿等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自主研发无人机航空磁/放综合测量系统、坑道无线电波CT系统、岩矿实验测试技术、金属矿地震勘探方法,有望为地质找矿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途径。 水工环调查评价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重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岩溶碳汇调查和全球变化研究全面展开,高质量完成全国省会级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乌蒙山找水取得突破。启动院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机制,为芦山抗震救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稳步推进科研平台建设。 地质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预验收。全院8个部重点实验室以优异成绩通过专家评估。岩溶所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新建9个院重点实验室,5个局级重点实验室通过认定。 信息化平台建设平稳推进,新增和更新了一批地学数据库。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正式运行。地质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实验基地、岩溶所武隆岩溶研究基地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是支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搭建产学研用结合平台。分别与西藏地勘局和亿阳集团签署协议,共建地科院西藏分院、拉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 不断拓展科技服务领域,服务地方需求。与甘肃共建临夏古生物化石和地质遗迹研究中心,开展云南省盐津县对口扶贫,为陕西富平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测试中心在全国组织开展“钨、锡矿石化学成分分析”能力验证,对提高检测机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国际合作交流迈出新步伐。 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积极推进与德、澳、俄等国家的地学合作交流,为摩洛哥等12个非洲国家培训地质公园项目技术骨干,与德国美因茨大学成立德中合作研究中心。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高层次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王学求等11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谢桂青等13人入选部杰出青年;地球深部探测等9个团队入选部科技创新团队;丰成友等8人入选首批地调局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于胜尧等10人入选第三批局青年地质英才计划。董树文获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称号,张拴宏等5人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翟庆国获第九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2013年,地科院科研人员发表学术论文958篇,出版专著21部,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3项。资源所参加完成的“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四)。全院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奖2项;获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5项。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也对地科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王小烈表示,地科院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主动作为,推动地质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 国家财政对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投入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与战略性矿产勘查,重点支持国家层面和跨区域中小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更大比例尺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重点是发现异常,矿产资源勘查主要由商业性资金进行投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削减科技类软项目预算。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应中央和地方事权改革要求,工作部署将调整为“图幅带专题”,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公益性地质工作。加强研究与调查融合,优化项目和经费结构,以大地质、大资源和大生态观念指导地质调查科技工作。 王小烈表示,2014年,地科院将以“科技创新试点”为抓手,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地质调查工作的新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资源与环境并重,优化学科结构和科研布局,落实大项目机制,着力解决调查与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科技产出不够突出、人才引进培养进展缓慢等突出问题,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将重点开展科技创新试点,解决资源环境关键问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资源能源勘查突破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王小烈说,2014年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地科院将积极组织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解决资源环境关键科技问题。 一是扎实推进科技创新试点工作。创新体制机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显著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支撑引领资源能源勘查突破,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地学科研机构,推动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 二是精心组织创新研究与项目实施。 大力开展地质科技创新研究。集中优势力量,实施地质科技重大攻关,重点推进地壳探测工程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强化基础地质、成矿理论、全球变化、地下水循环、地热资源、岩溶动力学等创新研究,加快研发并推广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 精心组织实施地质调查项目。按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调整转型相关要求,突出整装勘查区和矿集区找矿方向综合研究,以深部探测、三维地质调查、矿集区立体填图、中深部调查与覆盖区填图技术试点为先导,探索地质调查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调查与研究有机融合的新模式。组织开展重要经济区、城市群、工程建设区、生态脆弱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评价及综合研究,积极推进生态地球化学、岩溶塌陷、荒漠化、石漠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更好地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和城乡发展规划。 着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大型企业集团和地勘单位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研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探索形成开放、竞争、流动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新机制,促进地调科研成果转化。 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水工环、深部探测等学科建设,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重点支持学科发展、前瞻性和前沿性创新研究、重大项目前期预研究,资助引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优秀科研团队等。 三是积极做好科技支撑服务工作。 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加强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与国土资源科技规划,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地球科学、矿产资源与能源、地质环境与灾害等方面的支撑服务。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建设,做好地质公园、地质遗迹、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培养等相关管理工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开展全球矿产资源和环境灾害战略研究;积极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应急调查、减灾防灾、抗旱找水、科技扶贫等工作,深入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地方政府开展调研并提供服务,加强科普宣传和地学信息共享。 四是加大力度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制定“李四光学者”人才计划,引进人才。加大“杰青”和“优青”培养力度,优化高层次人才梯队结构。落实部、局、院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创造有利于青年才俊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强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健全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探索院校合作、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新途径。完善以科研能力和创新业绩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完善科技激励机制。 五是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深化与美、俄、德、法等国的双边合作交流,积极拓展与非洲国家的地学科技合作。组织实施中俄蒙哈韩五国合作项目第三阶段研究工作,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科联等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承担境外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评价任务,为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 六是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 加强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确保大陆构造和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支持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研发和国家基础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积极推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发展,推进盐科学工程技术研究机构和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地球深部观测与实验系统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规范地调科研平台运行管理,加大力度支持部、局、院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和运行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平台,继续新增一批地学数据库;积极推进深部探测数据汇交和共享服务,完善国家地质公园信息数据库建设。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