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留美博士李祥龙

浏览次数:651  发布日期:2016-08-31  分类:综合信息

 

李祥龙(右四)参加四川北川陈家坝滑坡调查。

 

李祥龙(右一)参加中德项目合作有关会议。  

 李祥龙出生于地质世家,耳濡目染地质队员的工作生活,使他从小就对地质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岁那年,他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工程地质系,本科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时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保送硕博连读,并赴美国留学一年。9年的刻苦学习、钻研,让他打下了在专业领域大展身手的扎实基础。

 27岁那年,他进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工作,对事业的诚挚热爱,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新知识的如饥似渴,对新理论的孜孜以求,让他迅速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业务骨干。

 2016年7月8日,他在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时,为了查明一个滑坡体的成灾机理,他推迟了回京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却在爬进探槽取样时,不幸被坍塌的黄土掩埋,为地质灾害防治、为地质事业献出了年仅30岁的生命。在他殉职时,他的女儿刚满一岁半……

 对科学真理孜孜以求,他在野外调查时遭遇意外

 2016年7月8日早晨,洮河流域下游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项目组的同事们,像往常一样围在一起吃早饭。粥、馒头、鸡蛋、咸菜,匆匆吃过饭,李祥龙就和项目组同事侯圣山,实习生王冠兵、金文祥一起,前往东乡族自治县果园乡陈何村,对一处滑坡点进行调查。

 按原计划,李祥龙此刻应该在赶往兰州机场的路上,傍晚,他就能回到廊坊的家中。自5月23日出野外以来,早就过了轮换时间,李祥龙却一直没回去过。同事们劝过他几次,这次终于说服了他。他决定回去,一方面是因为国土资源部与德国经济技术部之间开展的 “兰州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国际合作项目,需要他回去做准备与沟通工作;另一方面,他确实非常想念父母、妻子,特别是年幼的女儿。可临回去前,他却变卦了。头一天晚上,他把机票改签到7月9日。他对同事说:“我一定要看到陈何村滑坡的滑带,不然回去心里也不踏实。”

 洮河流域下游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处,这里的滑坡灾害,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非常典型。东乡族自治县植被覆盖率低、地形破碎,地质灾害涉及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八成以上。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我国唯一的东乡族自治县,地质灾害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障碍。

 站在果园乡陈何村的这处滑坡体上,巴谢河就在脚下流过。巴谢河左岸,古滑坡发育密集,几乎一个挨一个。而在3公里外,1983年曾发生过写入教科书的洒勒山滑坡,近6000万立方米的滑坡堆积物掩埋了4个生产队,伤亡278人,毁坏农田3000余亩。这些,李祥龙在读书时就知道。洮河流域下游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项目就是为了研究这些滑坡为什么发生,怎么发生的,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打下基础,提供支撑。可工作开展了一年多,一直没能确定控制滑坡的地层到底是哪一层。因为古滑坡时间久远,滑带模糊难辨,这对研究造成了困难。

 就在6月10日,陈何村发生了滑坡。这次滑坡,为李祥龙他们的研究提供了最新样本,有可能带来突破性的进展。项目组决定在这里调查、取样,布置钻孔。

 第一钻打下去,岩芯并不理想。7月8日,李祥龙来到陈何村滑坡点,先仔细观察了一号孔的岩芯,又到旁边的山沟里去看岩层。“应该就是这个位置”,反复比对后,李祥龙说,“到上面挖探槽取样吧。”

 下午两点多,探槽挖好了。这时太阳正烈,蓝天中飘着几朵白云。李祥龙俯瞰脚下的土地和不远处的群山,一个多月来,他每天调查这里的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几乎踏遍了巴谢河和广通河的山山水水。

 按照安全规程,李祥龙让金文祥站在外面观察预警,自己和王冠兵下去。“我先下”,和往常一样,他对王冠兵说。带上安全帽,拿上地质锤,李祥龙顺着斜坡走进探槽,王冠兵拿着铁锹跟在后面。探槽里阴凉昏暗,两边的土壁比人高出一米多。李祥龙向前走了几步,仔细观察应是滑带的地方。“奇怪,怎么出现砂岩了?走,我们先上去,到旁边再看看岩层去。”说着,李祥龙转身,打算往外走。当他的身体刚转过90度,面对探槽右壁时,前方头顶的黄土迎面坍塌下来。

 金文祥在外面目睹了这一切,他说只一瞬间,根本来不及反应,两个人都不见了。幸免于难的王冠兵说,当时,他听到李祥龙的话,也准备转身往外走,身体刚转了一点,就动不了了,紧接着眼前一片黑暗。在黑暗中,在失去意识之前,他隐约听到李祥龙发出了两次声音,感觉李祥龙的右手动了几下。他刚想喊,就吃进了一口黄土。

 这极其短暂的时间里,李祥龙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在挖开黄土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李祥龙身体站得笔直,他左手拿着一把地质锤,贴在胸前,被黄土紧紧挤压在胸口上。压迫性窒息,医学术语如此定义他的死因。为了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李祥龙就这样被一场意外夺走了年轻的生命。

 而他还有很多创新的设想没来得及实施,他利用个人休息时间,研究、设计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还没来得及完成。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和钻研上,却多次对家人和同事说,要想在工作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感觉时间根本不够用。

 李祥龙工作后承担第一个项目是“哀牢山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高速远程滑坡在哀牢山地区比较典型,且破坏力巨大。为分析这种滑坡的致灾机理,李祥龙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经过调查和分析,他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滑坡,对滑坡发生后的情况进行了数字模拟研究。研究所需的软件是他借鉴国际前沿方法,软件的使用方法也是他自己学习和摸索的。这一创新性研究丰富了“哀牢山项目”的成果,对当地同一类型滑坡的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中德两国合作开展的“兰州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项目,自2014年开始筹划。李祥龙由于专业知识扎实、英语好,一直是中德项目的骨干力量,后来还被任命为中德项目的副负责人。平时与德方的业务沟通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文件起草,都由李祥龙来承担;中德双方定期召开的视频会议,李祥龙是固定的发言人,代表中方与德国专家对话;在双方开展的联合考察中,李祥龙表现出的睿智、谦逊与和善,让德国专家都喜欢上了这个中国的小伙子。进入2016年,中德项目顺利推进,李祥龙起草的合作方案得到了德方认可,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已提上日程。而他却再也无法参与其中了。德国专家听闻噩耗后十分震惊和悲痛,接连数日发来多封邮件表达惋惜之情。

 在推进中德合作的过程中,李祥龙搜集了大量国外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的数据、文献,努力掌握全球最新动态。有一天,他突然产生了创新的灵感:为什么我不能建立一个适用于兰州地区、适用于中国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呢?在国内,针对单体地质灾害的预警模型应用得较为广泛,而针对一个区域的风险性评估模型尽管不是没有,但普适性不强,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可是建立这样一个模型谈何容易,要开发软件,要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李祥龙深思熟虑后,依然决心要做这件事。他满怀信心地告诉家人,模型建成后能够为院里申请到专利,如果推广开来,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将有极大帮助。

 为了开发软件,李祥龙买来了好几本关于python编程语言的书,一有空就抓紧学习。就在前往甘肃之前,他还专门和同办公室的闫金华讨论,说他建立的模型已初具雏形,想找个计算机高手,请教一些关键问题……

 地质精神一脉相承,《勘探队之歌》伴他成长

 2013年10月26日,李祥龙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友李慧,结束了8年的爱情长跑,在廊坊举行婚礼。就在他们手牵着手步入结婚礼堂时,现场响起了《勘探队之歌》。在场的亲友多是地质系统员工,大家先是感到意外,随后纷纷站起来,用手拍着节拍,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唱出声来,气氛非常热烈。

 李祥龙出生在一个三代地质人的地质世家,可以说,是《勘探队之歌》陪伴着他成长。他的外公1952年参加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地质工作者。他所在的河北第三地质大队,长期在张家口地区开展矿产勘查,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他的外婆也是地质队职工,小时候,外公、外婆常给李祥龙讲起野外地质工作的故事,他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李祥龙的父亲李林庆毕业于郑州地质学校(现郑州工业贸易学校)。1981年,他22岁,被分配到位于廊坊的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邂逅了同为研究所职工的李祥龙的母亲李树琳,两个人相恋并组建了家庭。

 李祥龙是在地质大院长大的。小时候,父亲经常出野外,海南、新疆、西藏,天南地北地跑,很少能陪伴他。每次父亲回家来,李祥龙喜欢打开父亲的地质包,拿着里面的罗盘、放大镜玩,特别是父亲从野外捡来的石头,他总是爱不释手。很多夜晚,他都是听着父亲讲述的野外工作趣闻进入梦乡。

 李祥龙的遗物里,有他在野外使用的记事簿,翻开来,字迹工整清秀,每一张地质素描图都令人赏心悦目,甚至滑坡上的每一道裂缝都清晰地描画出来。那些素描图,那些字迹,根本不像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这种踏实的作风,这份心静如水,无疑是从老一辈地质人身上传承而来。

 关于学习,李祥龙从来不用父母操心。他的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也是地质大院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他的高考成绩十分优异,超过了不少名牌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学地质”,父亲这样说,李祥龙心里其实早就将地质行业作为一生的选择。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读书期间,李祥龙成绩优异,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本科毕业前,他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保送本校硕博连读,师从著名滑坡专家唐辉明教授。图书馆、实验室,每个角落都留下了这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默默读书、专心实验或者和同学热烈讨论的身影。

 “这孩子越学越上瘾,假期根本在家待不了几天,就跟着老师去野外实习了。每次回来,我都感觉他又长进不少。”父亲说,李祥龙喜欢和他讨论地质问题,他扎实的地质学基础知识和对一些问题独到的见解,有时让身为教授级高工的父亲都自愧不如,同时也感到深深的欣慰。

 2011年,李祥龙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作为国内学生中的佼佼者,被公派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参加博士生联合培养研究。那一年时间,李祥龙几乎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为了抓住难得的机会做好地质灾害物理模拟实验,李祥龙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工匠”。他从市场上买来水泥、木材、锤子、锯子等工具,自己动手,将自然界中的地质灾害做成模型在实验室内模拟。为了能够掌握准确的数据,他经常连续好几天通宵达旦地待在实验室里,一遍一遍地重复操作。他手上磨出了血泡,几个月下来瘦了十几斤。华盛顿大学的导师非常喜欢李祥龙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能吃苦的精神,希望他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但李祥龙毅然选择回到祖国。

 博士毕业时,北京电力、水利行业的几家单位向李祥龙抛出了橄榄枝,并为他开出了十分诱人的薪酬,但李祥龙都拒绝了。他对母亲说:“妈妈,我学了这么多年地质灾害防治,一定要做这方面的工作。我要为提高中国地质灾害研究和防治水平做出点什么,我觉得我一定能。”

 参加工作短短3年时间里,李祥龙以项目负责人、副负责人、课题骨干身份承担了10余个项目,在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国际工程地质大会等高水平期刊和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10多篇,并提交了多项项目成果报告。2014年,他被选拔为地质环境监测院青年英才。

 李祥龙和李慧是在大学二年级结识的。他们并不像其他恋人那样形影不离,而是各自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业上。学校距离东湖咫尺之遥,直到大四那年,他才第一次陪李慧去东湖岸边走了走。

 但李祥龙并非不懂浪漫,并非不解风情。他送给李慧的第一份礼物是他用奖学金买的,一个和田玉的平安扣吊坠。他说:“我们家三代搞地质,我相信石头是永恒的,送给你石头是因为想永远和你在一起。”

 “李祥龙是个责任感非常强的人,在他身边,我一直觉得十分踏实”,李慧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尽管结婚以后,小俩口一直两地分居。李祥龙要么在北京工作,要么出野外,李慧工作在廊坊,陪在李祥龙父母身边。出野外的日子不用说了,动辄一两个月无法回家。为了不让妻子担心,李祥龙一直说野外生活条件很好。他不会告诉妻子,自己在哀牢山地区,住在爬满虫子、无法洗澡的房子里;在黄土高原,水土不服、饮食不规律,肠胃长期不舒服。他每次传递给家人的,都是快乐和信心。

 不出野外的时候,李祥龙每周五下午下班后赶往北京南站,坐火车回家,周日下午再返回北京。单位、他在单位附近租住的一间屋子、北京南站,这就是李祥龙在北京的3个点,其他地方他很少去,对北京一点都不熟悉。就算回家,他也每次都带上笔记本电脑,经常要处理一些紧急工作。家人劝他:“周一早晨不是有趟早班车去北京吗,非要周日下午走干什么?”他说:“周日回去还能准备下一周的工作,周一早上走就耽误工作了。”

 女儿出生后,小家庭多了很多欢声笑语。李祥龙十分疼爱她,可由于工作原因,能陪伴她的时间少之又少。和同事们在一起,除了工作,李祥龙谈起最多的就是女儿。他谈起女儿时脸上洋溢的幸福,让每一个同事都印象深刻。李祥龙给女儿买了不少玩具,其中有一个带录音和播放功能的布娃娃。每次离家前,他都会给女儿录上几句话,让妻子每天放给女儿听。最近一次,他录的是:“hello,宝宝,我是爸爸。”这竟是他留给女儿的最后话语。

 在他们家客厅的一面墙上,挂着10个小相框,如今有9个尚是空的。这些相框是女儿出生时布置的,本来打算放女儿的照片,记录她的成长历程。2015年,李祥龙在德国考察地质灾害时,从鲁根岛给妻子寄来一张明信片,李慧将它放进了相框。李祥龙回家看到后,说:“以后我或我们一起,每到一个特别的地方,就寄一张明信片回来,把这些相框装满。”

 生活充满希望,值得憧憬。李慧对此坚信不疑,因为李祥龙是个让她放心,给她信心的人。就在7月8日中午,他们还通了电话,李祥龙说他明天就回去,这次回去一定好好陪陪孩子,带她们母女两人出去玩。李慧下午去超市买了李祥龙爱吃的食物,正在研究菜谱,电话铃声响起,噩耗传来。

 李祥龙的家人于第二天凌晨,在临夏州人民医院见到了他的遗体。一个美好的家庭,在撕心裂肺的哭喊中,如黄土一般坍塌。他的父母支撑不住几欲瘫倒在地,李慧摸着他的脸说:“不是说好的今天就回家么?”他的女儿连续哭了几个小时,怎么也哄不住……

 在如此巨大的悲痛中,李祥龙的家人却说,要拿出一些钱用于东乡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严于律己恩泽他人 ,他用奉献书写无悔青春

 李祥龙给女儿起名李成蹊。取自《史记》中的一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用不着自我宣扬,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而李祥龙用短暂的一生,为这句谚语做出了他的诠释。

 李祥龙从小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与人为善,他走到哪里,就把阳光般的正能量带到哪里。这些闪光的品质,一直伴随着他,造就了在老师、同学、同事、领导心目中,有口皆碑的李祥龙。

 2011年,李祥龙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了一个灾后重建项目,并作为设计代表长期驻扎在现场。长时间,他一个人住在河边的小房子里,陪伴他的只有流水的声音。有一次,他到现场检查时,发现施工方偷工减料,施工质量与设计要求相差甚远。他十分生气,当场提出返工的要求。过了一会儿,施工方来了个人,笑眯眯地,要把一沓钱塞给他,被他严词拒绝。施工方看李祥龙“不识抬举”,就威胁说:“别敬酒不吃吃罚酒。这是我们的地盘,要是得罪了我们,你一个学生能走出去吗?”李祥龙没有退缩,他大声说:“这是灾后重建项目,事关人命,你们偷工减料就是犯罪,我走不走得出去没关系,但是工程必须要合格!”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个年轻博士的气势震慑住了,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后来,施工方知道碰到了硬钉子,只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返工。

 在哀牢山地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期间,李祥龙和同事常常要爬山,看到当地群众建在半山腰的破旧土坯房,他心里总不是滋味。有一次,他们进入一间低矮的房子,屋里仅有一盏煤油灯照明,阴暗潮湿。一双清澈的眼睛在屋里看着他们,那是个十一二岁女孩的眼睛,眸子里澄净的光芒,与这环境、与她身上破旧的衣服多么不协调。李祥龙的心灵被震撼了。经过询问,他知道女孩上初一,家里十分贫困,基本的生活费都难以负担。李祥龙立刻决定资助这个孩子,要来了家长的联系方式。从那以后,他每个月都往云南寄去几百元的生活费,尽管自己负担着房贷和家庭开销,手头并不宽裕。这件事情,李祥龙没跟任何人说,并嘱咐当时和他一起的同事,不必告诉别人。

 他大学同宿舍的同学何晨辉写道:“在我们专业的同学之中,李祥龙比我们少了一份迷茫,多了一份对自己信念的坚定。他身上散发着睿智、执著的光芒,生活充满着正能量,让我忍不住靠近。除了在生活上的帮助,他更多的是给予我心灵的充实。”

 洮河流域下游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项目负责人王立朝说:“祥龙不仅业务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也很强。平时交派给他的任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保质保量完成,从不给同事带来麻烦。他英语好,又留过学,搜集国外的文献很有一手。他经常在灾害室的QQ群里,发一些自己总结的国外期刊刊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大家共享。”

 和李祥龙在甘肃野外项目组同住一屋的陈亮说:“在祥龙身上,我从来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阴霾,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他在工作中对我帮助很多,有这样一个好哥们让我觉得真是人生幸事。”

 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田廷山说:“祥龙专业知识扎实,悟性高、善于学习,更为难得的是他对工作充满激情,肯吃苦,肯动脑筋,能堪重任。领导信任他,同事爱戴他。同时拥有这些品质,在年轻人中是很少见的。”

 7月1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研究决定,要总结挖掘李祥龙同志的先进事迹,将其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向李祥龙同志学习。

 李祥龙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临夏州国土资源局,东乡县委、县政府,东乡县及临夏州其他市县国土资源局等单位都敬献了挽联或花圈。东乡县副县长马进孝动情地说:“李博士为了我们东乡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到这么艰苦、这么危险的地方从事地质调查,工作认真负责、严谨踏实,这种精神让我们非常敬佩。李博士为了事业、为了东乡这片土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东乡人民永远感激他!”

 临夏州国土资源局局长宫少军说:“李祥龙同志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身上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临夏州国土资源系统要以李祥龙同志为榜样,把向李祥龙同志学习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

 7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追授李祥龙为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全院广大党员干部向李祥龙同志学习——学习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责任担当;学习他勇挑重担、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学习他任劳任怨、团结同事的合作态度;学习他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己、克勤克俭的清廉情操。

 采访过程中,记者眼前常常浮现这样的场景:一个阳光的大男孩,背着地质包,脚步轻盈地走来,他笑容灿烂,时不时和同事开句玩笑,可到了观察地质现象时,他又十分专注、一丝不苟,有时他走进山沟,对着远方豪迈地大喊一声,有时他爬上山顶,独自坐下眺望旷野,你走过去,他会转过头来看着你,脸上还是那灿烂的笑容……

 可是,这一切都不会再出现了。李祥龙离去了。

 李祥龙离去了,但他所献身的事业不会忘记他,他走过的山山水水不会忘记他,受过他恩泽的人们不会忘记他。李祥龙离去了,但他用一颗赤诚之心,用炽烈燃烧的生命,画出了无比壮丽无比绚烂的一笔——这是投身理想的无悔青春,这是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高贵人格。

 

附件下载:
手机号: 验证码: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