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促发展 奋力书写新篇章

浏览次数:542  发布日期:2023-08-28  分类:综合信息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系列综述之自然资源调查

在东北黑土地上、在云贵高原的干热河谷、在大别山下的革命老区、在黄河三角洲入海口……5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的足迹遍布五湖四海、戈壁荒漠、名山大川,摸清了我国自然资源家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年来,他们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服务支撑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能,积极担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重要职能任务,承担了全国森林、草原资源调查、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国土变更调查国家级外业核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等新使命新任务,成为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技术力量。

5年来,他们开展的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有效地服务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实施工程,调查成果形成的引领示范效应明显,已带动河北、湖北、江苏、安徽、广东等省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方丘陵区等地带开展的碳汇综合调查和面上样地调查工作,支撑了国家“双碳”目标和区域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工作;开展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获取了森林、草原、湿地、水、耕地等自然资源本底数据,有效地支撑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大保护、南水北调、三江源及祁连山国家公园保护、干热河谷地区、国家级红树林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国家重大需求。

2022年8月29日,为进一步推动指挥中心改革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在指挥中心揭牌成立,明确由指挥中心牵头负责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业务体系建设。

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首次提出“地表基质层”概念,并明确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工作。面对机遇与挑战,指挥中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地表基质调查团队,自此拉开了全方位探索地表基质调查支撑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帷幕。

为推进地表基质调查理论体系、技术方法构建,指挥中心在全国率先部署安排了保定地区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主持起草《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并由自然资源部正式印发。在此基础上,指挥中心又明确了调查内容要素及属性指标,编制了系列标准指南,基本搭建起了地表基质数据库,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为全面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奠定了基础。

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有“一两土二两油”之称,被誉为我国重要“粮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黑土地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要求通过规划引领、科技支撑,筑牢黑土地保护利用基础。既然要保护和高质量开发黑土地,前提就需要摸清黑土地资源家底。国家的需求就是他们的强大动能,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狂风骤雨,他们义无反顾深入东北腹地,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

2020年以来,指挥中心先后投入1.5亿元,组织600多名骨干、1100多台(套)装备,开展东北典型黑土区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的地表基质调查,为下一步的黑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和自然资源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指挥中心又在南方红壤区、宁波海陆过渡带、西北黄土区等地区开展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工作。截至6月底,他们已累计完成调查面积323500平方公里。今年,指挥中心又系统总结了调查成果以及方式方法,编制完成了《全国地表基质调查总体方案》,初步形成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总则》和《地表基质调查总则》大纲。目前,指挥中心提交的调查成果已在全国形成了引领示范效应,河北、湖北、江苏、安徽、广东等省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开展一批区域特色的地表基质调查项目。

为了摸清我国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家底,2019年,自然资源部赋予了指挥中心全国森林、草原资源调查任务。地质调查人员在高温、多雨、闷热潮湿等复杂环境条件下,获取了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取得了一项项重要成果,全面提交2021年度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成果,完成2022年度林草湿并行样地调查,为森林、草原资源的生态保护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自2022年开始,指挥中心每年以“三调”为底版,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14个区县约14000个图斑的国土变更调查国家级外业核查任务。他们通过开展图斑地类、边界、属性标注等信息与实地现状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地方变更调查错误,确保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质量,为国家督导地方调查工作质量、中央政策法规的严格落实提供了有效支撑。

搭建观测平台服务国家重要战略

立夏之后,位于云南省永仁县的干热河谷地区炎热无比,特殊地带形成的“焚风效应”,让这里的植被饱受高温煎烤。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也让这里成为了自然资源观测的最佳场地。

为了支撑云南省“三屏两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体系的构建,2022年4月,指挥中心下属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干热河谷资源环境系统为观测研究对象,建立了云南永仁干热河谷自然资源要素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旨在为干热河谷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积累科学基础观测数据。

八百里芦苇浩渺云烟,九百里黄河水天一色。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指挥中心下属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按照自然资源观测职能定位,同步建设海岸带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能力,建成“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形成环渤海和华东沿海地区陆、海统筹功能兼备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目前,中心已在黄河上、中、下游典型地段融合共建观测站(点)3个,这标志着对空-天-地-海协同作业的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方位、全天候观测站网的探索已初具成果。

这只是指挥中心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一个缩影。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安排,指挥中心自2019年开始承担自然资源监测建设等工作。5年来,指挥中心以及13家专业中心累计投入装备经费和基建经费约1.7亿元,先后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等典型地区,利用已有基地和设施建设了37个野外观测研究站,观测内容涵盖光、热、风、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河流、冰川、荒漠、动物、土地、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及空间结构和生态环境功能等。

自然资源观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本,指挥中心依据这些一线观测系统,探索形成调查-观测-评价工作体系。如何评价此项工作的价值,群众的口碑是最好的标尺。5年来,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业分别从政策、用地等方面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他们在塔里木河、黄河(东营)、黄河(郑州)、云贵高原、海南岛分别取得地方无偿观测用地(亩)500、200、70、30、30;青藏高原项目取得了三江源国家保护区的观测用地权,并得到河海大学300万元共建观测站投资;在海南三亚观测站海口中心完成的技术转化,获得了当地企业捐助价值200万元的设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指挥中心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相关文件和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固碳等技术“瓶颈”攻关,开展自然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固碳增汇技术创新研发与示范工作,旨在全面提升我国生态系统碳汇领域技术研发的国际化水平,助力国家“双碳”目标。

由指挥中心下属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依托筹建的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开展碳汇观测、储碳固碳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5年来,指挥中心依托全国自然资源要素观测系统,建成了全国碳汇观测网络,形成了由中国地调局主导的统一的碳汇调查监测体系。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方丘陵区开展了1∶25万碳汇综合调查和面上样地调查,初步探明了不同生态地质单元的自然要素碳汇耦合过程,分析自然资源碳储量分布及演化趋势,探索了人工固碳增汇技术,构建了区域自然资源碳汇数据库,对自然资源碳汇的现状、趋势和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形成了2030和2060中国自然资源碳汇的潜力数据,服务支撑国家“双碳”战略。

查清生态底数致力美丽中国建设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百姓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转制后的指挥中心以及各专业中心在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基本调查之后,针对前期由于经济建设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损害进行摸底调查。

在北方重点生态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中,指挥中心落实中国地调局党组“科技创新+信息化”双轮驱动的指示,坚持把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乡村振兴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广泛对接交流,开展多领域合作。

5年来,在指挥中心的领导之下,廊坊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组深入一线了解当地需求,开展了一系列专项地质调查,形成了一系列基础地质图件,为“绿色廊坊”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地学支撑。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让“流动的河”变成了“绿色的河”。

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针对我国盐渍化、水土流失和典型矿山生态实际,在南疆地区和典型矿集区开展生态修复试验,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探索了新路径,生态修复试点取得明显效果。

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坚持以“三个导向”为牵引,先期实施了长白山东部敦化-图们地区、小兴安岭伊春地区、小兴安岭孙吴-逊克地区,通过以东北三大森林带和两个平原区为单元,以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区为对象,以“查清生态底数、建立评价方法、提出修复建议”为思路,有效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决策实施。

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聚焦南方重点生态区和南方丘陵山地带,先后开展了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和生态修复综合调查类项目。他们聚焦长江上游(岷江干热河谷区、云贵高原农耕区)、长江中游(武陵山区、秦巴山区、洞庭湖区、大别山)、长江下游(新安江流域、浙南诸河)及海南岛昌化江流域,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生态地质调查、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为国土规划、耕地保护、流域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在青海的三江源地区,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在长江源、黄河源、柴达木盆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了冰川冻土资源与冻融灾害调查评价、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调查评价、探索三江源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技术方法及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等项目,基本查清了三江源及周边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冰川冻土分布及其历史演变趋势,为该地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建设方面提供支撑。

5年,弹指一挥间。在这支拥有黄金般赤诚队伍的努力下,我国的自然资源家底尽数出炉,为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依据。他们用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再次验证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初心使命。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