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熊:行走在地质空白地带 宫莉 2023-09-20 09:32浏览次数:412 发布日期:2023-09-20 分类:综合信息 服从需要,担当西北工程建设勘察重任
陈梦熊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修地质专业。4年后,陈梦熊大学毕业,顺利考入位于重庆北碚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入所第二年,陈梦熊被派到兰州,加入刚建立的由王曰伦领导的西北分所,先后追随多位有经验的地质学家,接连几年在野外进行地质填图与矿产调查。 1945年,他参加以王曰伦为首的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自西宁向北经门源、俄博翻越祁连山,从民乐进入河西走廊。祁连山近200千米宽,以当时的条件,穿过祁连山等于是用生命探险。但考察队没有畏缩。他们沿着陡峭的山路,测地形,绘地图,找矿产,查冰川。考察进行了1个多月。8月25日,他们成功翻越祁连山。 抗战胜利后,陈梦熊到达南京,跟随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参加中国地质图编图工作,主要负责西北地区。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完成了第一幅1∶300万的中国地质图与一套(14幅)1∶100万的国际分幅地质图。这套地质图的出版为新中国大规模开展区调普查提供了基础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陈梦熊与所里大部分人员又从南京来到北京,担任的第一项工作是负责宝成铁路新线工程地质勘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陈梦熊和同事边学边干,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铁路从选线到技术设计阶段的全部勘测任务。 国家的需要就是陈梦熊的选择。那时,西北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中国科学院于1959年成立了一支科学治沙大军,对沙漠地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原地质部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组织了3个治沙水文地质队伍,参加这支科学大军,进行沙漠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和有关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专题研究。陈梦熊亲自领导这项工作。经过3年艰苦的野外考察,他于1964年组织编辑出版了《治沙研究第六号:水文地质论文集》,这是中国科学院和原地质部共同协作完成的重大治沙水文地质成果。 开拓创新,奠基中国水文地质事业 完成宝成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后,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组织上又委以陈梦熊负责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重任。从此,他就在我国水文地质这一广阔舞台上演绎出许多动人故事。 1949年之前,我国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基本上是一纸空白。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国内后,其才发展起来。当时国内正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要领导和完成如此庞大、陌生、繁重的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要普查,首先要有专门人才。为了创立有自己特色的水文地质学,陈梦熊在充分搜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初步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于1959年编辑出版了第一部以我国实际资料为主的教科书——《实用水文地质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采用的以苏联为蓝本的水文地质普查规范,已经难以满足我国实际应用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初,陈梦熊对我国的编图方法进行了彻底改革。他结合实际,把含水层按含水介质划分为5种类型,在图面上以重点反映含水介质、水量、水质、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特征为主,将5种类型用5种基本色调表示,并用颜色深浅反映其富水性,用宽窄相间的条纹表示含水层结构,大大简化了地质内容,成为真正反映水文地质内容的水文地质图。在此基础上,他系统地制定了一套既具有我国特色、又基本符合国际统一规定的《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编制出版了大量的图幅、图系或图集,促进了我国水文地质编图技术的发展。 1983年以及1989年,陈梦熊两次代表我国到印度尼西亚万隆和德国汉诺威,参加全球性的国际水文地质图学术讨论会,展出了我国出版的大量图幅或图集,在会议上介绍了我国水文地质编图工作的发展与成就,获得较高评价。 呕心沥血,水文地质普查部队成功组建 最让陈梦熊难以忘怀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进一步加强水文地质工作,周恩来总理和原国家建委主任谷牧,多次向陈梦熊征询有关提前完成全国水文地质普查任务的具体方案。根据当时的特殊形势,中央研究决定组建一支专门部队来保证任务的完成。带着周恩来总理和谷牧主任的嘱托,197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开始组建。 作为这支部队的总规划人、技术总负责,陈梦熊整年在外奔波,出现在全国各地地质队的野外基地以及院校的课堂上,指导水文地质普查,培训水文地质人才。陈梦熊认为,这支部队的组建,是我国水文地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广大指战员踏林海雪原,过沼泽草地,奋战在戈壁沙漠、黄土高原以及漫长的边境线上,到1983年底,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南13个省(区、市),累计完成各种比例尺水文地质普查面积224万多平方千米,钻探进尺近80万米,提交地质成果报告250份。基本查清了工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填补了中国大面积的水文地质资料空白,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基础资料。 陈梦熊主管这支专业部队的技术工作一直持续到1982年,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成为了一名不穿军装的部队专家。 在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期间,陈梦熊填补了其他多项全国空白:编制出版了国内第一幅1∶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创办了国内第一个遥感水文地质培训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遥感水文地质技术人员,并分别编制了南方及北方地区遥感水文地质图像集,推动了我国遥感水文地质的发展;创立了地下水天然资源与开采资源的新概念;组织各省(区、市)首次完成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 视野敏锐,关注人地和谐的生态环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神州大地万象更新。进入花甲之年的陈梦熊壮心不已。他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开始了人生旅途上的第二次冲刺、创业。几十年的积累使陈梦熊的成果奔涌而出,撰写和整理学术论著100余篇(部),完成了一系列代表性著作,如《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中国地下水研究论文选集》等,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 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水文地质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区域水文地质学、农业水文地质学等传统水文地质学,转向了以环境水文地质学和水资源水文地质学等为标志的现代水文地质学。 对此,陈梦熊通过大量应用性实践和理论性探讨,首次提出了环境水文地质学这一新学科,并发表《试论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这是我国最早比较系统探讨环境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的重要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被若干所院校教科书引用。 陈梦熊多次在国际会议或论坛上作学术报告,反映这一时期的国际水文地质动向,对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了理论学习,陈梦熊还积极投入实践。他参加了以荷兰著名地下水系统专家英格仑教授为首的国际水文计划(IHP)——“地下水流系统研究”专题工作组,承担亚洲地区典型实例研究,其中《华北黄河平原地下水系统》被列为全球六大实例研究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他组织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共同编著了《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与管理》(英文)地下水部分,系统论述了国内外地下水资源开发所发生的各类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突出介绍了我国的经验,在巴黎组织专家评审时,得到较高评价,并全部被采纳。这本专著已由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公开出版,这是国际上第一本比较系统全面、具有规范性的有关水资源合理开发与系统管理的专著,在国际上有较高的权威性。 1993年,陈梦熊参加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组织的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问题考察时,引起他对沿海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兴趣。后来,他发表了《关于海平面上升及其环境效应》《关于海平面上升与控制城市地面沉降》《滨海地区环境地质特征与地质环境系统》等论文,提出应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方法,研究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采取防治措施的主要途径。 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以来,陈梦熊把目光一次又一次投向西部。几乎每年他都要到西部走一趟,去考察水资源,给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会诊”、出谋划策。2001年,他发表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论文,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西部水资源问题,提出还草还林应该先还水的观点。 他时刻关注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呼吁人们要有危机感,要树立节水意识、环境意识,要严防和治理水资源污染。2001年,他和原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的部分专家共同编写了《中国地下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对我国地下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开发利用状况及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全面分析,将全国的地下水资源按其自然特点和供需关系分为6个战略规划区,针对每个区的特点,提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 2007年12月6日,在纪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创刊50周年学术论坛上,90岁高龄的陈梦熊被搀扶着走进会场。当天,他主持了以“地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他说,新形势迫切需要水工环地质工作为城乡建设、区域开发和重点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谆谆之言语重心长,体现了耄耋老人对地质事业发展敏锐的洞察力。 融70年地质研究与实践,70年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陈梦熊提出了协调好水资源与环境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水文地质学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工程勘察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重心转移是工程地质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注全球变化、预测未来生存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环境地质学的根本宗旨等一系列思想和体系。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