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生态地质名片 宫莉 2024-03-04 09:16

浏览次数:175  发布日期:2024-03-06  分类:综合信息
——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中心生态保护修复团队建设侧记

2020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先后承担了4个生态修复项目,并组建生态保护修复业务团队。历时4年,生态保护修复业务团队在南方重点生态区选取典型地段、重要流域和湖泊湿地开展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基础地质研究认知水平显著提升,地质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转化提质增效,人才团队建设迈上新台阶,为解决区域性生态地质问题提供了地质方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支撑服务乡村振兴贡献了地质力量。

野外调查

培根铸魂促融合 凝心聚力谋发展

团队组建之初,成员们面临着业务工作量大、专业技术力量匮乏、经验能力欠缺等难题。为此,团队秉持“党建引队、业务立队、人才兴队、能力强队”的理念,强化党建引领,激活党建工作活力;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核心能力,打造“拳头”品牌;精心“筑巢”育才,加大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人才团队,为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生态地质调查室党支部以“三会一课”为抓手,常态化落实23项经常性主要工作,认真做好党员教育管理,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促进党支部建设科学化、规范化运行;遇到重大事项和急难险重任务,党支部着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召开支委会、支部党员大会,群策群力、集智攻关,推动重点工作贯彻落实;在党风廉政方面,党支部以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检验政治本色的“试金石”,常态化分析研判廉政风险隐患,科学合理做好预算绩效支出,确保项目经费“花在刀刃上”。2023年,团队所在党支部先后被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评为“四强”党支部,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评为转制改革“先进集体”。

发挥党员“头雁效应”。党支部着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人员风采”“争先创优‘四星’评比”专栏,设置党员先锋岗,最大限度调动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用好党员突击队,党员干部当先锋、挑重任,敢于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永葆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

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团队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培养原则,以“三出两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OKR”考核制度,采用“老带新”“结对子”等方法,抓实技术标准规范、基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研讨、成果报告编写、论文专著发表、发明专利申报等,全力推动团队整体能力提升,打造一支堪当重任的生态修复专业化队伍。

锚定目标“闯创干” 聚力攻关显担当

受领区域性生态修复综合调查任务之初,团队成员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团队内仅两人是地球化学相关专业,大多数成员都是第一次接触此项工作,毫无经验和头绪。生态修复综合调查要干什么?怎么干?团队负责人鼓励大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代表的是‘国家队’‘中央军’,我们要为国家提交一份科学精准的调查数据,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团队成员听完后精神抖擞、充满斗志。通过翻阅大量调查报告和文献,总结提炼先进经验方法,成员们不断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开展野外基础调查研究,获取精准的“第一手”调查数据,做精做实综合分析研究,产出整装性、原创性成果并推广应用,用实际行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在汨罗市桃林寺镇,团队成员积极走访当地农业农村部门、镇政府、村委会,精准对接需求,谋划工作部署。在桃林寺镇共采集843件土壤、农作物等样品,化验分析结果显示,桃林寺镇土壤质量以“优质”和“良好”为主,其中绿色富硒土地2万余亩,可直接用于开发绿色富硒食品、无公害富硒农产品或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2023年,当地百姓扩种红薯达万余亩,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被誉为全国“百合之乡”。近年来,土地质量下降成为制约百合增产的“瓶颈”,团队调查人员通过系统采集百合土壤根系样品和送样分析,因地制宜提出轮作和间作、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建议,编制完成《百合品质专项调查报告》,精准服务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同时在该县耕地集中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58平方千米,圈定了连片天然富硒地块13251亩,并技术支撑该地块获得全国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认证。为进一步推进地质科学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团队联合龙山县人民政府深入挖掘里耶镇地质文化资源,打造“地质+生态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以八面山为主题的山区避暑旅游名片,助力里耶镇获评国家级地质文化镇,成为湖南省首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中洲乡地处洞庭湖畔,因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岳阳县“棉、粮、油”等农作物基地,但区域内重金属污染较重,严重危害到粮食生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为探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效果,团队成员选取区内大面积种植的“中洲香”草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中洲香”草生长周期短、生物量大,新鲜秸秆中镉含量达到0.82毫克/千克,在不考虑镉的持续性输入及吸附效果变化的条件下,种植“中洲香”草5-8年可使土壤镉平均含量由0.86毫克/千克降低至筛选值0.3毫克/千克以下,具有较好的土壤修复效果。“中洲香”草的秸秆不仅可以用于沼气生产原料,还可用于生物质发电,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好的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洲乡农业条件与洞庭湖区基本相似,“中洲香”草种植对洞庭湖重金属污染区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提升创新硬核力 接续奋斗谱新篇

创新是推动地质调查现代化的“驱动力”。长沙中心转制改革以来,团队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引擎”作用,加强地质科技自主创新,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

团队以生态修复基础调查数据为突破口,筛选出洞庭湖区稻米重金属超标的关键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绘制重金属活性等级图,提出农耕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植被重固联合修复方法,完善洞庭湖区山水工程部分保护修复单元三级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构建洞庭湖区地表基质层分类分区方案,并联合湖南省物化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所成功申报湖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

2023年,团队依托岳阳市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系统总结洞庭湖区优质土地资源分布、土壤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机制、农作物的安全性及富硒特征,并围绕构建调查体系、改进调查技术、发明土壤修复方法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申报的“洞庭湖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创新及应用”成果荣获湖南省地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以应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基础,该团队联合湖南省地质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提交的《从土地质量调查看打造洞庭湖区高质量“鱼米之乡”的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擦亮了洞庭湖区“优土好米、碧水佳鱼、生态美区”靓丽名片,助推洞庭湖区“鱼米之乡”高质量发展。

组建4年来,团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软著2项,申报各类开放基金课题3项,获批专利10余项;1部科普视频获“2023年地球科学科普作品”优胜奖,团队以“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为契机,开展科普活动8次,受众5000余人,社会反响强烈。团队2人荣获“湖南省青年地质科技奖”。

下一步,生态保护修复团队将聚焦主责主业,踔厉奋发、笃定前行,加快构建南方典型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评价体系,打造南方生态保护修复亮点名片,奋力书写生态修复综合调查事业新篇章。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