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童金南:激励前沿科技专家投身参与科普教育事业 宫莉 2024-03-07 13:02浏览次数:338 发布日期:2024-03-07 分类:综合信息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提交了一份关于规范科普教育及其人才队伍的提案。
“当前,我国科普事业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拓展。今年1月,自然资源部批准50家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包括三大类,即科学研究类、科普场馆类和自然资源场景类。此前,原国土资源部还于2017年批准32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2021年更名为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截至2022年,我国已有各类博物馆6565家。由此可见,科普教育在我国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科技知识传播最广、最便捷的途径。”从事地质古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童金南表示,“我们对地质历史时期地球和古生物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一直是广大民众最为喜爱的科普知识。因为它们与人类自身和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直接相关。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和地球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也能够启迪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理念。” 童金南认为,当前我国的科普教育工作非常红火,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科普工作队伍也逐步壮大,科普形式、科普类型以及科普活动丰富多彩,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但是,从科学知识普及和科技成果推介的角度看,这些科普工作大多未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科普队伍专业能力欠缺。主要是一流专业人员参与度不高,缺少科学、技术两方面前沿人才的政策激励机制。科学家多为个人情怀,而技术服务常为商业行为。政府科普机构受体制限制,民间科普流动性强,因此难以吸引一流科技人才投身科普事业。虽然一些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大型科技项目都有科普任务要求,但其很少走到科普教育第一线。 二是科普教育形式和内容缺少科学规范。当前,我国全民素质普遍提高,对各种科技知识的了解认知程度大为提升。因此,似乎从事科普工作的门槛很低,科普形式也有“泛滥”之势。没有监管、没有约束,势必带来反噬。各种科普错误,甚至伪科普,给正常科普事业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商业行为时有过度充斥于科普行为之中,甚至有喧宾夺主的现象。 对此,童金南建议: 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科普法》及其实施细则,规范科普队伍、科普形式和科普活动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 二要建立或改革科普、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真正将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政策上激励前沿科技专家投身或主动参与科普教育事业。 三要对于政府主导的公益科普机制和科普活动,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对于民间各类科普设施和科普活动既要有科学把关,也要有准入门槛,尤其对于一些以商业行为为主导的科普行为,更要严格管理,杜绝“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科普。 四要先选择部分科普博物馆、专业科普文创公司和一些科普媒体作为试点,逐步探索建立更为完善的科普教育事业。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