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2个平台和3人获评自然资源部2023年度优秀科技创新平台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浏览次数:193 发布日期:2024-06-04 分类:综合信息近期,自然资源部公布了2023年度优秀科技创新平台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评选结果。此次共选出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技创新平台25个、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9名,其中地科院创新体系单位的2个平台和3人获评:以地质所为依托单位的自然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以资源所为依托的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分别获评部“优秀科技创新平台”;水环所曹文庚、地质所胡培远、力学所仝亚博分别获评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一、优秀科技创新平台 1.自然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建立的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是自然资源部唯一以大陆科钻、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为特色的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解决中国大陆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开展国际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多学科基础研究,完善大陆动力学理论,推动地球科学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球科学研究和杰出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多类仪器设备和相关领域科研平台在国内同类实验室中名列前茅,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国内一流的实验场所和共享平台。实验室研究队伍基本素质高,年富力强、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是一支高水平、高产出、活跃在国内和国际地学舞台上的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群体。实验室目前现有固定人员53名,其中院士1名,研究员17名,副研究员27名,助理研究员28名。实验室固定人员45岁以下34人(占64%),已经成为实验室科研主力军,具有从事科技创新前沿基础和公益性基础研究的潜力和优势。 实验室连续三次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近5年来,实验室共发表重要学术论文400余篇;承担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0余项,其中重点类项目22项;共有3项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大科技进展、4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2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重要科技进展;近5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新增科技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名、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3名,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名、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项。实验室主任李海兵研究员获得了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地质调查局卓越地质人才,并进入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梯队人才。 2.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建立的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突出使命担当、承接国家重大任务”为基本原则,聚焦我国对外依存度高的紧缺战略性矿产,瞄准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开展成矿规律与找矿模型、勘查技术与装备、智能预测与评价、综合找矿勘查示范等方面创新和研发,为全面推进紧缺战略性矿产勘查增储提供科技支撑。实验室下设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开展成岩成矿物质成分、结构、年代学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的一系列先进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仪器,以及开展地球物理、遥感信息处理和可视性矿产资源评价的众多的先进设备。实验室拥有一支以院士、杰青领衔的专业技术团队,以中青年为主,综合素质高,年富力强、是一支规模适当、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科技队伍。 实验室已连续多次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近5年来,实验室共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00余项;出版专著40余部;承担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0余项,其中重点类项目40余项,新发现2种矿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1项、二等奖2项,科技部年轻科学家项目1项,冶金矿山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22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地质科技十大进展2项,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1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唐菊兴研究员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入选首批“中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1人获得第十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人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3人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部青年科技人才,1人获第三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1人获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奖。 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1. 曹文庚 曹文庚副研究员,现任河北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研究所水资源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委委员。入选河北省杰青,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自然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23),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水文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环保部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金项目专家组成员,河北省地质勘察技术专家组成员。任《中国地质》《岩矿测试》《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等多个核心期刊编委。长期致力于区域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然资源部人才科技专项、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累计发表文章10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荣获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河北省优秀地质科技成果一等奖(R1)、河北省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奖等10余项。 创新性成果: (1)提出了黄河流域“沉积主控-人类活动胁迫-气候变化驱动”原生劣质地下水非均质分布及演化机制成果,丰富了大尺度地下水原生劣质元素富集的成因体系。 (2)研发了人工智能与数值模拟融合的大尺度地下水劣质元素风险动态预警技术,应用至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及黄河流域相关地市的地下水资源供水安全保障等重大工作。 (3)研发适用于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的高效吸附和功能化磁性降解材料,形成一系列“绿色-低碳-高效-经济”的国产自主装备和技术。 2.胡培远 胡培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研究室副主任。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及邻区陆块聚散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工作;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等杂志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8篇,包括SCI论文25篇,其中20篇发表于影响因子≥3.0的期刊,论文SCI他引1033次;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区域地质调查等项目;获2015年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获2023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自然科学奖(二等),获2023年度自然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现任地学SCI刊物《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和《China Geology》以及EI刊物《地球科学》青年编委;在戈尔德史密斯国际地球化学大会(Goldschmidt)、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次作学术报告或担任召集人。 创新性成果: (1)建立了碎屑锆石稀土元素重建古地理的方法,提出了拉萨地块起源于非洲大陆的创新性认识。 (2)在拉萨地块发现并厘定了连续的新元古代古大洋演化记录,提出该地块在全球罗迪尼亚-冈瓦纳超大陆转换过程中扮演了“先行者”角色。 (3)发现了青藏高原首例埃迪卡拉纪岩浆记录,确定冈瓦纳超大陆北缘安第斯型岩浆弧具有“西早东晚”的穿时性规律。
3.仝亚博 仝亚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古地磁实验单元副主任。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地壳运动及构造演化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EPSL》、《Earth-Science Reviews》、《GRL》、《JGR:Solid Earth》、《Tectonics》、《GSA Bulletin》、《Gondwana Research》等地学期刊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26篇;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区域地质调查项目20余项;2021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获2023年度自然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现任地学刊物《中国地质》和《沉积与特提斯地质》青年编委;在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中国地质学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多次作学术报告或担任召集人。 创新性成果: (1)建立了基于同构造沉积过程和岩石磁组构分析的沉积剩磁古磁倾角矫正方法,提出了新的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时空起点的重建方案。 (2)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时-空转换过程,从岩石圈地幔深部结构至上地壳运动的多圈层联动视角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生长过程。 (3)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东-东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提出了地块间差异运动对新生代大型走滑断裂系统活动演化的控制机制。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