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宣传材料之三 中国地质遗迹浏览次数:761 发布日期:2004-06-07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公园新闻 中国地质遗迹 目录 一、什么是地质遗迹二、地质遗迹是如何形成的三、我国地质遗迹有哪些类型四、我国地质遗迹分区怎样五、中国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保护地质遗迹六、我国地质遗迹的分布状况如何七、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好地质遗迹八、我国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如何九、国际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如何十、地质遗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十一、为什么说建设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十二、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十三、相关名词、术语 一、什么是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二、地质遗迹是如何形成的?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水体和地质灾害遗迹等,其中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价值的,便成为人类所关注的地质遗迹。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形式多样,地质遗迹丰富多彩,是世界上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云南的石林、安徽的黄山、广东的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都以独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三、我国地质遗迹有哪些类型?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鞍山白家坟花岗岩;陕西小秦岭元古界剖面;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层型剖面;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吉林浑江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宁夏中宁陆相泥盆系及生物群保护遗址;云南曲靖陆相泥盆系剖面;广西桂林南边村泥盆——石炭纪地层界线剖面;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台湾的利吉青灰泥岩剖面;河北原阳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产地;新疆奇台县克拉麦里矽化木森林奇观;山东山旺中新世山旺组古生物群;辽宁抚顺煤田含昆虫琥珀遗址;山东泰安晚寒武世三叶虫产地;四川自贡恐龙公园博物馆;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辽宁大连白云山庄莲花状旋钮构造;四川松潘—甘孜多层次滑脱构造;北京西山的褶叠层构造;陕西蓝田铁炉子活动性断裂与河道错位;四川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与景观;中国主要的构造体系。(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质景观;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黄山奇峰;赞皇嶂石岩风景名胜区;丹霞山地质地貌景观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区;山东马山石柱群和硅化木群落;五大连池火山地质景观;雁荡山流纹岩峰林地质景观区;桃渚流纹岩峰林、石林景观区;涠州岛火山喷发海蚀、海积景观;天津贝壳堤、牡蛎滩保护区;西沙群岛石岛的地质景观;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喜马拉雅山与现代冰川;贡嘎山冰川公园;西藏羊八井地热田;西藏的间歇喷泉;雅鲁藏布江大峡湾;黄龙—九寨沟高寒岩溶钙化景观区;织金洞岩溶地质景观;黄果树瀑布群地质景观;桂林岩溶峰林地质景观;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奇观;云南路南石林;新疆风蚀地貌景观——乌尔禾魔鬼城;长江山峡地质奇观;太鲁阁大理岩峡谷;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台湾的泥火山;台湾阳明山地热景观;台湾东北角海岸风景特定区的地形景观。 (5)特大型矿床: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栾川南泥湖钼矿田;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世界“锑都”——锡矿山;白云鄂博—— 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赣南钨矿;湖南柿竹园钨铋钼锡超大型矿床;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阿尔泰伟晶岩;大庆油田;青海察尔汗盐湖;东胜—神木煤田;辽宁海城菱镁矿矿床。(6)地质灾害遗迹: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四川小南海地震堰塞湖遗迹;广西南丹新州矿采空区塌陷;河北唐山地震;姊归新滩滑坡;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四、我国地质遗迹分区怎样? 根据我国各种地质遗迹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区域特点,可将全国分为9个规划区: (1)东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区; (2)华北、辽河平原、晋冀山地及辽东山东半岛区; (3)陕甘黄土高原区; (4)华东、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岛(台湾、海南岛)区; (5)四川盆地、丘陵及云贵高原区; (6)内蒙古东部、中部干旱草原区; (7)内蒙古西部、宁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区; (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区。 五、中国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保护地质遗迹?我国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始于七十年代末期,多是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项保护内容。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负责对其实施监督管理。1984年前该项工作只是作为其它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保护内容;1984年后,原地质矿产部着手有计划地开展调研工作、组织制定规划及规章,使该项工作纳入正轨,先后于1987年、1995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及《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自1985年建立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天津蓟县)后,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得到较快的发展。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又组织起草了有关地质遗迹管理办法,并召开相关会议,促进该项工作的进展。六、我国地质遗迹的分布状况如何? ⑴地质遗迹保护区 据1997年统计,地质遗迹保护区为86处,其中国家级12处,省级33处,市级9处,县级32处。 据22个省(市、区)最新统计,已建地质遗迹保护区52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19处,市、县级23处;规划拟建地质遗迹保护区325处,其中国家级67处,省级162处,市县级96处。 ⑵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 据1992年统计,在606处自然保护区中,有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104处,包括国家级27处,省级71处,县级6处。 至199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926处,其中含地质内容的自然保护区约160处左右。 ⑶国家风景名胜区中的地质遗迹 在国家公布的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许多风景名胜区以名山、名湖、河流峡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滨海岛等为主体命名,和地质遗迹密切相关。在全国512处各类风景名胜区中,其中含地质遗迹的名胜区可达半数以上。 ⑷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地质遗迹 至1998年,我国已建森林公园920余处,其中国家级295处。其类型可分山岳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岛型、海滨型、溶洞型、温泉型、草原型及园林型,前9种类型森林公园的地貌主体皆与地质遗迹密切相关,或含有一种或多种地质遗迹。 此外,在我国已公布的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5处为古猿和古人类遗迹,属于地质遗迹的一种类型。 七、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好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永远在地球上消失,留下千古遗憾;而不合理的开发,也会使其改变原貌,失去原有的魅力,丧失原有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如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为了保护地质遗迹,我们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坚决克服急功近利、不讲科学、不按规划、不合理开发地质遗迹的短期行为,打击破坏地质遗迹的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千姿百态的山川、飞流直下的瀑布、五光十色的湖泊、喷涌不息的奇泉,永续为人类服务。 八、我国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如何? 我国地质遗迹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较低,浪费和破坏地质遗迹资源现象比较严重,人们的认识肤浅,甚至片面。因此,不合理的的开采和工程活动以及缺乏自然遗产保护意识,使各种重要的地质地貌景观遭受严重的破坏并呈上升趋势,极大地降低了地质景观的自然观赏价值,有的甚至永久地消失;由于化石产地被乱采滥挖,许多重要的古生物化石被破坏,个别地方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各种走私、倒卖重要古生物化石的现象日趋严重,许多珍贵化石流失到国外;由于至今还没有开展全国性系统性的地质遗迹调查,缺乏系统、完整、翔实的地质遗迹的基础资料,更谈不上规划;保护区的建设刚刚起步,已有的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未得到保护。为了履行国务院赋予国土资源部“保护地质遗迹”的职能,走出一条“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路子,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5日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并邀请了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旅游局等部委领导作为成员,参照世界地质公园的有关标准,制定了国家地质公园评选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了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九、国际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如何?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后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由此拉开了世界环境保护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17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其旨在各成员国将本领域内具有世界保护意义的地点纳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国际合作,对其进行保护,并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由此宣告全球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截至2003年7月“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缔约国已由144个发展至176个,128个国家的754个世界遗产分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582个,自然遗产149个,而涵盖文化与自然遗产者23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华盛顿成立了“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计划,目的是选择适当的地质遗址作为纳入世界遗产的候选名录。1996年改名为“地质景点计划”。199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质现象的景点形成全球性网络”计划,即从各国(地区)推荐的地质遗产地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区纳入地质公园,其目的是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永续发展。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56次常务委员会议中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s),目标是在全球建立50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每年拟建20个;并确定中国大陆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之一。十、地质遗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1.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是地质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质旅游资源又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在第三产业中已占绝大部分比例,地质旅游的蓬勃兴起,成为推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2.地质遗迹资源产业是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产业。地质遗迹资源与基础产业相比,不需要专门的原料消耗,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地质遗迹资源产业发展本身就是以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为方针,在开发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也决定了地质遗迹资源产业将成为引导我国产业绿色化的前锋。3.地质遗迹资源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市场。地质旅游产业具有独特的关联功能,形成了新的市场推动,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将成为永不衰弱的“朝阳产业”。4.开发地质遗迹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地质旅游是开发扶贫的一种特殊形式,为贫困落后的地区带来了向往新生活的希望。地质旅游扶持旅游资源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但是帮助这些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需要,而且是帮助这些地区奔小康的需要,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意义影响的举措。5.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对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地质旅游对于人们来说,可以丰富地理知识、地质知识、文史知识、风俗民情知识等。旅游活动的所见、所思、所闻,成为每一位旅游者积累知识财富的过程。6.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交流。地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直接交流的进程,从而也会进一步推进国际经贸、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双向交流,为经济联合构筑基础。十一、为什么说建设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方式,就是动员地方的社会力量,合理而科学地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把建立地质公园与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的目的。十二、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1.地质遗迹的基本状况不清,缺乏系统、完整、翔实的基础资料。 2.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过少,数量仅相当于自然保护区总数的2%左右。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尚未得到有效保护。 3.地质遗迹破坏严重。一些重要古生物化石遗产地和重要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比较突出的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广西的许多溶洞、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地质地貌景观等。 4.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5.缺少专项保护经费,严重制约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开展。 6.地质遗迹保护法规缺乏权威性并对现行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7.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对外交流不够,难与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接轨。十三、相关名词、术语1.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2.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3.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作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它们搬离原地的作用。4.搬运作用:是指经过风化、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经过介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5.岩石:即经地质作用形成的由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称为岩石。6.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7.地质年代:是指通过综合岩性特征、地层关系、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等,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起来的一个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地层层序系统,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8.北京猿人生活的时代及地点:生活的时代是新生代第四纪,地点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第一地点)。9.寒武纪距今有5.43亿年。10.新生代距今有6500万年。11.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活动遗迹。12.化石的形成:化石的形成主要取决于生物本身和地质环境两个因素,若生物本身是由矿物质组成的硬体(hard parts),如无脊椎动物的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则往往容易保存成为化石;相反,软体生物则不容易保存为化石。有利的地质环境是指快速地沉积作用将遗体迅速掩埋,免遭生物、机械和化学的破坏。13.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古生物是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古生物是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主要依据;古生物是识别古代生物世界的窗口;古生物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直接的证据;古生物是重建古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可靠依据;古生物在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的成因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古生物的发展历史为人类提供了保护地球的借鉴。14.猛犸象生活的时代为距今13万年——1.1万年的晚更新世。15.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无机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相对均一和固定的,一般为结晶质,极少数为胶体。16.矿物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有硬度、透明度、解理、比重、磁性。17.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或火成岩。18.岩浆岩的构造:包括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19.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正长岩,它可形成石林、花岗岩地貌等地质遗迹。20.层理构造:是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21.砂岩:是指由直径为2—0.06毫米的碎屑和胶结物被胶结而成的岩石,此种大小的碎屑含量要大于50%,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还有白云母、暗色矿物以及岩屑等,胶结物有硅质、钙质、铁质、泥质等。22.石灰岩及其特征: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一般呈灰色或白色,如含杂质较多可呈深色。其特征为:有致密状、结晶粒状、生物碎屑等结构,性脆,遇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23.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在原来已存在的各种岩石,在特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的条件下,矿物成分和组构发生变化,转化再造形成的岩石。24.白云岩与石灰岩的区别:石灰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遇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白云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白云石,遇稀盐酸微弱起跑,粉末上滴镁试剂显蓝色。25.变质岩的构造:常见构造有: 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和块状构造。26.构造台面:指沉积岩在地壳稳定时期的产状是接近水平的,构造上升后,由基本上保持近水平状态的岩层所造成的地貌就是水平构造地貌,此时岩层层面称为构造台面。27.方山:是从构造高原或台地分割出来的破碎山体,它以平坦的山顶为特征。28.峡谷地貌:是指出现在构造高原、台地或方山之间,沿构造裂隙发育,两坡由崖壁组成的地貌。29.断层及其特征:岩层受力发生断裂,形成断层。其特征为:断层两侧同一岩层错位。30.单面山的特点:单面山组成山体的岩层倾角一般在25°以下,山体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倾向相反,坡陡而短,称为前坡或单斜崖,造崖层由硬岩层组成。31.断层崖:指在断层面两侧的上、下盘位移时所出露的陡崖。32.断层谷及特征:指在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形态上一般为深窄的峡谷,如果它出现在上、下盘间的断层线上时,谷地的两坡不但地层位置不对应,而且地形上也不对称,在上升盘一坡高而陡,下降盘一坡低而缓.33.火山:指岩浆喷出地表的地方叫火山。34.火山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火山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35.柱状节理的形成过程为:熔岩冷却时,沿许多中心发生收缩,从而形成平面呈六角型或多边型的裂隙,沿这些裂隙面,熔岩便被分割成多角柱状体。36.破火山口:是指一种在火山顶部的较大的圆形坳陷,其直径往往大于1英里,通常是由于岩浆回撤、火山自身塌陷而形成,或由浅部岩浆囊喷发而形成。37.活火山的含义:是指活动年代在1万年以内的火山。38.风蚀作用及其表现: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表现为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吹蚀作用是指风吹过地面广生紊流,沙粒或尘上离开地面,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的过程;磨蚀作用是指由于风沙流贴近地面运动,运动的沙粒对地表物质(岩石等)进行的冲击、摩擦作用的过程。39.风棱石:是指散布在荒漠或戈壁滩上的岩石,经风沙长期磨蚀,形成光滑的棱面或棱角,棱线常和风向近于一致。40.风蚀柱:是指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风蚀,易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41.风蚀残丘与风蚀垄槽的区别:风蚀残丘是由于风蚀谷经长期侵蚀,使谷与谷之间的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一些孤立小丘,残丘多成群分步,形状不一,以平顶桌状居多,亦有尖峰状的。风蚀垄槽是由于对干旱区的湖积或冲积平原吹蚀,形成地面支离破碎的垄槽地形,维吾尔语称雅丹,意谓具陡壁之小丘。高起的风蚀土墩作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42.黄土与黄土状岩的区别: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由风力作用搬运和堆积形成。一般把以风力搬运的黄土称黄土,其它动力作用形成的类似黄土的堆积,称黄土状土或黄土状岩。43.黄土塬的特征:黄土塬是黄土高原或黄土平原被沟谷切割后存留下来的高原面或平原面。塬面平坦、塬坡较陡,周边为沟谷环绕。塬面积较大,一般在100km2以上。44.黄土峁的特征:黄土峁是圆形、近圆形的黄土丘。峁坡呈凸形坡,坡度20°左右。45.雪线:是指高山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便形成终年积雪,这种积雪区的下部界线就叫雪线 。46.冰斗:是指山坡上部的凹地,由于积雪成冰,这种凹地周围的岩石因频繁的寒冻风化作用而破碎,同时冰川沿冰床发生旋转滑动,对冰床进行侵蚀,并将侵蚀下来的破碎岩块从凹地中搬走,凹地底部不断加深,使原来比较浅的凹地变成深邃的、三面陡峭、一面开口的围椅状地形,称冰斗。47.冰川的侵蚀作用的种类:分拔蚀和磨蚀(又称刨蚀)两种。48.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49.刃脊:是指由冰斗或两条相邻冰川的槽谷不断扩大、后退,使相邻的冰斗或槽谷间的山脊变成刀刃状,这样的山脊称刃脊。50.羊背石:是指冰川基床经冰川侵蚀形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看如匐伏的羊群,故称羊背石。51.蛇形丘:是指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它婉蜒伸展如蛇形,故称蛇形丘。蛇形丘两坡对称,坡度较大(30-40°),丘脊狭窄,丘顶平缓,高数十米,长数公里至十公里不等。52.岩溶发育的条件:a. 岩石的可溶性;b. 岩石的透水性;c. 水的溶蚀性;d. 水的流动性。53.洼地和溶蚀盆地的区别:溶蚀洼地是指溶蚀作用所形成的比漏斗规模大的封闭或半封闭状凹地。面积达数平方公里至数十平方千米。溶蚀洼地的形成,一般认为是由许多溶蚀漏斗逐渐扩大或相邻的漏斗合并而成。岩溶盆地是指有地表河流穿越的大型溶蚀洼地。其面积很大,常达数十至百余平方公里。它是岩溶作用充分的后期产物。盆地四周边缘边坡陡立,底部平坦,常有河流纵贯,常覆盖有第四纪河流冲积物或溶蚀残留的黄棕色或红色粘土。54.峰林和峰丛的区别:基部完全相连成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称峰丛。它是峰林地形的早期发育阶段。峰丛顶部多呈圆锥状,通常大面积的分布于山地的中心部位。峰丛常与溶蚀洼地组合在一起。峰林是基部断续相连,群峰林立的石灰岩区地貌形态。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而来的,它主要分布于岩溶盆地的边缘。55.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幼年期, 壮年期, 老年期 56.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外部营力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57.向源侵蚀(溯源侵蚀):是指瀑布的位置因悬崖或陡坎被水流冲刷而向上游方向消退,称为溯源侵蚀。58.河流阶地:是指当地壳抬升时,为了达到地质作用的平衡,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就会在下切河道的两侧形成由原来的河漫滩沉积构成的阶梯状地形,称河流阶地。59.岩岛:由于地壳运动,岩石性质的差异,经过流水的侵蚀,一些岩石(地层)块体残留在河床中,称为四面环水的孤岛,叫岩岛。它多见于河流的中上游,迎水而立,中流砥柱气势雄伟。60.瀑布:瀑布在地质学上叫做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61.海洋的几种地质作用:主要是波浪和潮汐。62.海蚀崖:是指海蚀崖海蚀穴逐渐扩大后,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陡崖,称为海蚀崖。63.海蚀穴:只是海水巨大的冲击力对海岸附近的岩石进行冲蚀,使海面附近的岩石逐渐被冲蚀形成的凹槽,称为海蚀穴。64.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晚更新世(距今约50kaBP)65.侧积碛的含义及特征:分布在冰舌两侧、呈堤状延伸的冰碛岗地称侧碛堤。66.冰川的形成:是指雪线以上的地区,长年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增厚。多角形的雪花,由于昼夜温度的变化和压力作用,雪花边缘,白天增温融化和升华,夜间重新冻结,形成一层薄冰壳。当雪积累到一定厚度后,松散的雪花便逐渐形成粒状的冰,即粒雪。粒雪继续增厚,产生更大的静压力,排出空气,重新结成致密、透明,呈微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具可塑性,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山坡或谷地向下运动,便形成冰川。67.河流阶地的类型: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掩埋阶地。68:石笋和石柱的区别:岩溶区的碳酸钙沉淀悬垂于洞顶的叫石钟乳;自洞底向上生长的,称为石笋;两者上下相接起来,则称石柱。69.层理构造的类型:有水平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波状层理。70.节理和解理的区别:节理是指岩石受力形成的没有发生显著位移的破裂;解理是指矿物受到外力作用以后,沿一定的岩石学方向,在晶体表面形成的光滑表面。71.化石化作用的种类有:过矿化作用或浸染作用;置换作用或石化作用;炭化作用。72.实体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亦称遗体化石。73.古生代共分五个纪,分别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74.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75.蕨类植物生活在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76.岩浆作用:是指地下温度高达1000℃的液态岩浆,沿薄弱带上移或喷溢到地表,这个作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77.地球的内部地质作用的类型有: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78.雅丹地貌:是指风对干旱区的湖积或冲积平原吹蚀,形成的地面支离破碎的垄槽地形,维吾尔语称雅丹,意谓具陡壁之小丘。高起的风蚀土墩作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近年来研究表明,暂时性流水的冲蚀和湖水的侵蚀,也是雅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雅丹地貌以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79.雅丹与丹霞的区别:雅丹地貌是由于风蚀作用,暂时性流水的冲蚀以及湖水的侵蚀形成的。而丹霞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它是由陆生红色的砂岩形成的丹崖赤壁及其有关的地貌,其色如屋丹,灿若明霞。80.活化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某一个或群体生物,现在仍生存的少量动、植物成为活化石。81.硬度最大的矿物:金刚石82.地球的表层结构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83.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的作用,会地表形态、内部物质组成及结构和构造等不断发生变化,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这种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84.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和矿物在原地遭到分解或破坏的过程。85.沉积作用:是指由水、风等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动能减小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在生物的作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作用。86.成岩作用:是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石的作用。87.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88.恐龙生活在大约距今2.5亿年到1.37亿年的时代。89.中生代距今有2.5亿年。90.第四纪距今有260万年。91.化石的保存方式有:未变化保存和变化保存。92.三叶虫是早古生代的古生物。93.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恐龙叫恐龙超龙。94.“将今论古”的含义:是指依据化石重建不同地质时代的大陆、海洋、深海、浅海、海岸线、湖泊、甚至河流的分布,了解水质的含盐度,大陆、湖泊、海洋底部地形,恢复古代的气候,揭示沧海桑田的古地理和古气候变迁历史。95.石英的特征是:晶体呈六方柱状,无色,有时因杂质等可有各种颜色。以无解理、高硬度和透明度较好为其特征,比重为2.65。96.岩浆岩的结构有: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97.沉积岩: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硬结而成的岩石。98.砾岩:砾岩由直径大于2毫米的碎屑和胶结物组成。岩石中2毫米以上的碎屑含量大于50%,碎屑为球形或似球形,成分一般为坚硬而化学性质稳定的岩石或矿物。胶结物成分有硅质、钙质、铁质、泥质等。依其成因有河成砾岩、海成砾岩等。99.变质岩的结构有:变余结构、变晶结构。100.大理岩和石灰岩的区别:大理岩是变质岩,一般为白色,因含杂质可呈灰色、绿色、黄色等。粒状变晶结构或变余结构。块状构造。由碳酸岩变质而成。石灰岩为沉积岩,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一般为灰色或白色,如含杂质较多可呈深色。有致密状、结晶粒状、生物碎屑等结构。性脆,遇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101.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火山作用、构造运动等。102.崖壁地貌及其生成的条件:是组成水平构造地貌二大要素之一,也是该类地貌的另一大特色。崖壁的坡度一般超过60°,有的甚至接近90°,或逆坡倾斜。崖壁地貌生成的条件为:岩层垂直节理发育、岩性坚硬、岩层抬升幅度大、外力作用强烈。103.褶曲:是指地壳运动时水平岩层受到挤压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称为褶皱,其中每个弯曲称为褶曲。104.猪背山:是指当单斜层的倾角较大,形成两坡对称的山体时,称为猪背山(脊),它多发生在已被破坏的背斜陡翼上。105.断层三角面:是指断层崖经河流或冲沟切割侵蚀后,形成的三角形陡崖。是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常见于山区或山地与盆地、平原的分界处。106.飞来峰:是指经大型的断面平缓的断层从异地推移而来的巨型岩块(推覆体)受侵蚀后的残留部分。107.构造窗:是指构成推覆体的巨型外来岩块中间发生侵蚀,使下伏的原地岩块暴露出来,而四周环绕的皆是以断层相接触的推覆体岩块,似给下伏被压的原地块开了一个天窗。108.火山口和火山锥的区别:火山锥以火山口为中心,四周堆积着由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物(包括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砾、火山渣和火山弹等)组成的山体,形态主要有锥状火山、盾状火山和低平火山等三种。火山锥的形态与喷发的熔岩性质有关。火山口是由于火山喉管顶部爆破而形成的,是火山锥顶上的凹陷部分。平面近圆形,口大底小呈漏斗状,深度不等。109.枕状熔岩和绳状熔岩的区别:绳状熔岩又称结壳熔岩或波状熔岩,表面似波状起伏或似长绳盘绕,是熔岩流动过程中起伏卷动所造成。 枕状熔岩呈椭球状,并叠加在一起。椭球的表面是玻璃质,内部有发射状构造,外形浑圆,状似枕头。是熔岩在水中迅速冷却、凝结而成。110.低平火山口:是指由岩浆水汽相互作用发生爆炸而形成的,在地表下形成了深切到围岩的圆形火山口,并被一个低矮的碎屑环包围。111.风搬运沙粒的方式:可分悬移、跃移、蠕移(推移)三种型式。112.石窝:又称风蚀壁龛,是指陡峭的岩壁经风蚀后形成许多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小洞穴和凹坑。113.风蚀谷及其特点:是指在干旱区,偶有暴雨,形成暂时性洪流,冲刷地面形成冲沟,再经风蚀作用改造,成为风蚀谷,它常沿主风向延伸,迂回曲折,长者可达数十公里。特点是: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长期吹蚀,形成大小不同的洼地称风蚀洼地。它们多呈椭圆形,沿主风向伸展;也有的洼地呈新月形,其突出的一端面对主风向。风蚀洼地深度一般不超过10m,长度在1-2km间。114.新月型沙丘迎风面的特点:迎风坡凸出而平缓,坡度介于 5-20°之间。115.鸣沙:在有些沙漠上,当人行走或向下滑动时,沙漠会发出奇异的声响,有的如轰鸣,有的如低吟,有的厉叫,有的浅唱,这类沙漠被称为“鸣沙” 鸣沙常发生在沙丘的背风坡上。116.中国黄土的分布面积:为63.5万km2,其中黄土为38.084万km2,黄土状岩25.44万km2。117.黄土梁的含义:黄土梁是指沟谷之间的长条形高地。长度大小不等,最长达几十公里,宽几十米到几百米。黄土梁大多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形上形成的,也有少部分梁是黄土源侵蚀后形成的。118.冰川及其种类:是指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山坡或谷地向下运动,便形成冰川。冰川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山麓冰川、高原冰川、大陆冰川、山地冰川。119.矿物中硬度最软的矿物是滑石120.“U型谷”的特征:在山地区域,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这种形状的谷地称U形谷或槽谷。121.岩溶的含义:是指地下和地表水对可溶岩石,进行以溶蚀为主的地质作用,并由此而产生的特殊地质、地貌现象的总称。122.溶沟和石芽的区别:溶沟是地表水流在可溶性岩石的表面沿着层面或裂隙流动,不断溶蚀和冲刷,形成的小型槽状凹地;而溶沟间的凸起部分,则石芽。溶沟是负地貌类型,而石芽是正地貌类型。123.坡立谷的含义:是指有地表河流穿越的大型溶蚀洼地。其面积很大,常达数十至百余平方公里。它是岩溶作用充分的后期产物。124.岩溶洞穴:是指溶蚀作用形成的近于水平或倾斜状的大型地下空洞。125.岩溶堆积物的类型:有四种类型。126.河流地质作用的类型:有三种类型。127.“牛轭湖”的形成:河流的侧蚀作用是由于河流在流动中,由于受到阻碍而向侧方冲刷,或由于河道弯曲在向心力的作用下向凹岸侵蚀,这都会使河流产生侧向侵蚀作用。侧向侵蚀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使坚硬的河岸形成侧蚀凹槽,另一方面能够使河道的弯曲度增大,以致发展成为曲流河。曲流河进一步发展,可使曲流河段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128.“峡谷”的含义:河流向下侵蚀于坚硬的岩石中,当向下的侵蚀破坏力大于侧向的侵蚀作用时,会形成深深的河谷,称为峡谷。129.构成瀑布的三要素:落差、宽度和水量。130.湖泊的成因类型:主要有构造湖、河迹湖、冰川湖、风蚀湖、火山口湖、堰塞湖。131.海蚀柱:是指海蚀拱桥继续扩大,导致拱顶塌落,残留的部分柱状岩石形成突出的石柱或孤峰称为海蚀柱。132.地裂缝的形成:是指强烈地震时因地下断层错动使岩层发生位移或错动,并在地面上形成断裂,其走向和地下断裂带一致,规模大,常呈带状分布。133.“元谋人”在云南省。生活在距今170万年的时期。134.盲谷:是指地表河流流至石灰岩地区水流流进落水洞而形成的没有谷口的死胡同或河谷。135.干谷:是指岩溶地区的旧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原地面河水沿落水洞或漏斗转入地下而形成的干涸河谷。136.再生冰川:是指山坡上部的冰川崩落到下部某一高度积聚,而后形成的冰川。137.交错层理的形成:经流水搬运的碎屑物质沉积。138.常见的变质岩有:板岩,大理岩,石英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139.遗迹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时在底质(如沉积物和贝壳)表面或内部留下的各种生物活动的痕迹:高级动物行走时留下的足迹、脚印。140.“硅化木”的形成:“硅化木”是由树木,一般是树干被迅速埋藏,在成岩作用中被石化(一般是硅化)而形成的。141.新生代分为三个纪,分别是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142.绝对地质年代:是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143.中生代分为三个纪,分别是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 144.古生物化石角石主要产在古生代的地层中。145.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来的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过程。146.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它是由陆生红色的砂岩形成的丹崖赤壁及其有关的地貌,其色如屋丹,灿若明霞。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