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现马门溪龙浏览次数:503 发布日期:2004-10-18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遗迹/地质遗迹和化石 专家认为,该发现为研究恐龙的进化与灭绝提供了重要线索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方晓思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喜进等,日前在我国云南省首次发现了晚侏罗世的马门溪龙化石,并命名为云南马门溪龙(新种)。这一发现,不仅为马门溪龙属增加了新的分子,扩大了该类恐龙的分布区域,同时为研究恐龙的进化与绝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据《科学时报》报道,侏罗纪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重要的产煤期。然而我国云南、四川中南部在侏罗纪中却没有形成煤系,反而发育出了一套独特的“红色岩系”。在这样的环境中曾经生活着蜥脚亚目等形形色色的恐龙,与我国北部、东部地区的恐龙类群具有明显的差异。据介绍,马门溪龙是特有的地方型种群,主要发现于四川。在云南中部侏罗纪“红层”中发现马门溪龙,迄今为止尚属首次。该马门溪龙化石产于云南禄丰川街盆地老长箐一大尖峰剖面,古生物工作者曾在其下部地层中发掘出代表中侏罗世的川街龙化石和早侏罗世的禄丰龙化石。能在同一完整地层剖面上见到不同时段早、中、晚侏罗世3套恐龙动物群,这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对侏罗纪蜥脚类恐龙的演化、发展以及层型研究无疑是一处绝好的地点。方晓思指出,根据马门溪龙的分布范围,目前有关该类恐龙的起源地和迁徙路线有两种推论。其一,马门溪龙分布区域及迁徙途径以四川为中心,分别向南、向北两个方向发展;其二,马门溪龙源于西南部地区,并由云南逐渐向北发展,经四川、甘肃迁移至新疆。他认为,后一迁徙路线可能性较大。根据目前的资料,大量早侏罗世古脚类恐龙化石集中在云南,而四川虽有发现但比较零星;作为蜥脚类早期分子的武定龙,在滇中一带有过与古脚类共生的报道,时代也早于四川的资中龙,不难看出,蜥脚类原始类型及早期分子具有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扩散的趋势;另外,四川南部的会理曾发现过马门溪龙化石,云南马门溪龙的报道又是一个重要的证据。因此,总体分析,马门溪龙生存与迁徙的地理轨迹大体由南向北发展,其运动路线表明,云南滇中地区在中生代时与四川盆地、新疆准噶尔盆地曾经有着一定的联系。与此相关,西藏东部昌都地区曾经发现过早侏罗世古脚类禄丰龙化石,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也曾找到了具有云南地方色彩的古脚类恐龙化石。这些证据表明,川滇地区在海陆变迁过程中与冈瓦纳大陆曾经存在着某种联系。马门溪龙出现于晚侏罗世早期,消失于晚侏罗世晚期。大量迹象表明,这类动物在其后期阶段已出现灭亡的征兆。另据赵喜进介绍,不同类型的恐龙需要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有所不同。按照蜥脚类恐龙的生活习性,它们离不开水体环境,并可在较深的水体中生活,以增加水对它的浮力,水深可达 20米左右。研究人员曾在合川马门溪龙的后肢股骨远端的关节面上,发现了明显的“骨刺”,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病态。可以想象.这只庞然大物在其缓慢行走时,分布在关节面上的“小鼓包”会加大关节之间的摩擦,造成行动不便,即使短距离的运动都是一种痛苦。而另外一种安岳马门溪龙的化石中也出现了骨骼变形。赵喜进认为,这些病态,是由遗传引起的,或仅是一些个别的现象,还需作进一步研究。如果这些情况是遗传造成的,马门溪龙在变异过程中确实走进了“死胡同”,会越来越不适应环境,接近于灭绝的边缘,这与马门溪龙灭绝于晚侏罗世晚期的记录相吻合。据悉,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资助,并由中国地质博物馆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实施。 (赵路)(9211— GTZ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