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五)浏览次数:681 发布日期:2004-11-08 分类:规程规范/水工环勘查评价文字报告可参考下列提纲,在报告编写中可以根据工作区工程地质特征予以调整。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地质概况 第三节 资源概况 第三章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节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 地貌 第三节 外动力地质现象 第四节 地质构造特征 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 第六节 天然建筑材料 第四章 工程地质问题 第一节 黄土湿陷性 一、黄土湿陷现象及其分布与特征 二、黄土地基湿陷类型与等级 第二节 水土流失 一、土壤侵蚀类型及特征 二、土壤侵蚀强度及主要产沙区 三、土壤侵蚀因素分析 四、水土流失分区评述 第三节 区域稳定性 一、活动性断裂构造 二、地震 三、区域稳定性分区评述 第四节 斜坡稳定性 一、斜坡类型及其特征 二、斜坡变形类型、特征及变形机制 三、斜坡稳定性分区评述 第五节 其他工程地质问题 第五章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与预测 第—节 工程地质分区原则与分区评述 第二节环境工程地质分区评价与预测 第六章 结论 附图、附表及附件 8.5 工程地质调查的最终成果 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 a.工程地质调查报告(文字报告); b.工程地质图; c.环境工程地质分区评价预测图 d.地貌与外动力地质现象图 e.水土流失图 f.黄土湿陷类型图 在工程地质变化不大、条件简单地区,上述d、e、f图中某图的内容可以全部在《工程地质图》或《环境工程地质分区评价预测图》中反映时,此图可以不再提交。 录 A 黄土湿陷程度划分 (补充件) A1 黄土湿陷类型与湿陷程度的划分 A1.1 黄土的湿陷类型,按室内压缩试验,在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下测定的自重湿陷系数δzs判定。自重湿陷数按式(A1)计算: …… …… …… …… (A1) 式中:hz——原状土样在饱和自重压力s下稳定后的高度,cm; h’z——上述试样在浸水湿陷稳定后的高度,cm; h0——土样的原始高度,cm。 当δzs<0.015时,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δzs≥0.015时,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A1.2 黄土的湿陷程度,应按室内压缩试验,在一定压力下测定湿陷系数δs判定。湿陷系数控式(A2)计算: …… …… …… …… (A2) 式中:hp—原状土样在压力s下稳定后的高度,cm; h’p——上述试样在浸水湿陷稳定后的高度,cm; h 0——土样的原始高度,cm。 当δs<0.015时,一般定为非湿陷黄土; 0.015≤δs<0.08时,一般定为弱湿陷性黄土; 0.08<δs<0.07时,一般定为中等湿陷性黄土; δs>0.07时,一般定为强湿陷性黄土。 测定湿陷系数δs的压力s,自地面以下1.5m算起,10m以内土层应用200kPa压力,10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应用其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当不足300kPa时,仍应用300kPa)。 A2 黄土地基湿陷类型与等级的划分 A2.1 黄土地基湿陷类型,应按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和当地建筑经验综合判定,也可按实测自重湿陷量Δ′zs判定。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cm)。按式(A3)计算: …… …… …… …… (A3) 式中:δzsi——第i层土的白重湿陷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 β0——修正系数。陇西地区取1.5,陇东、陕北地区取1.2,陕西省关中地区取0.7,其他地区取0.5。 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白天然地面算起。至其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的底面为止,其中自重湿陷系数δzs小于0.015的土层不累计。 A2.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温陷等级,按总湿陷量Δs划分。总湿陷量Δs(cm)按以下式(A4)计算: …… …… …… …… (A4) 式中:δsi——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cm; β——修正系数。地面以下至6.5m深度内取1.5;6.5m深度以下,非自重湿陷黄土地基可不计算(即β=0),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按(3)式中β0值取用。 计算总湿陷量Δs,自地面以下1.5m算起,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计算至6.5m深度为止;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计算至11.5m深度为止,其中非湿陷性土层不累计。 黄土地基湿陷类型和等级,应按表A1规定划分。 表A1 黄土地基湿陷类型、等级划分 湿陷类型 自 重 湿 陷 量 ,cm 湿 陷 等 级 总湿陷量,cm 非自重湿陷性 自 重 湿 陷 性 Δzs≤7 7<Δzs≤35 Δzs>35 Δs≤30 Ⅰ(轻微) Ⅱ(中等) — 30<Δs≤60 Ⅱ(中等) Ⅱ(中等) Δs<50 Δzs<30 Ⅲ(严重) Δs≥50 Δzs≥30 Δs>60 — Ⅲ(严重) Ⅳ(很严重) 附 录 B 名 词 术 语 (参考件)B1 黄土 B1.1 黄土(地质学术语):一种第四纪陆相粘土质粉物沉积物,多呈灰黄色、富含钙质及钙质结核。粒度成分以粉粒为主,呈疏松或半固结状态,具大孔隙及柱状节理。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浸润后易崩解。部分黄土具湿陷性,其中西北高原上黄土可能以风成为主。 B1.2 黄土类土(土质学术语):粉粒含量大于60%,孔隙度高,肉眼可见大孔隙。黄土类土的划分见ZBD 14001表A10。 B1.3 古土壤: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土壤。古土壤按其埋藏和保留状态可分为两类: a.埋藏古土壤,系指原地形成后被更年轻的沉积物所覆盖,现埋藏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古土壤; b.残余古土壤,为遭受侵蚀残存的古土壤,常裸露于地表。埋藏古土壤由于后期侵蚀作用,其上覆沉积物被剥蚀,重新出露于地表者,称之为剥露古土壤。黄土中常见的古土壤有黑垆土型古土壤、褐土型古土壤、退化了的褐土型古土壤等类型。 B2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是第四纪堆积的黄土地层上形成的地貌。它的成因是受流水的侵蚀作用、风蚀作用、潜蚀作用、溶蚀作用所致。黄土地貌的基本形态有平原、台地、丘陵、黄土覆盖的山地等类型,以及特有的微地貌形态。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黄土地貌形态的演化速度快。 B2.1 平原 B2.1.1 山前黄土平原:由各种内外营力所形成的山前倾斜古地面,被后期风积、洪积黄土所覆盖。地面平缓地由山麓向河谷、盆地倾斜,一般坡度小于7° B2.1.2 黄土垧:指处于黄土梁间的平缓宽阔的长条形凹地,按其平面形态特征也叫掌地或杖地。垧地的古地形有多种成因,多为中更新世末期在黄土上经流水强烈侵蚀,形成黄土宽谷;晚更新世以来,接受黄土或黄土状土、粉砂等堆积,形成底部平坦、两坡和缓的长条形凹地。垧底一般未被后期流水浸蚀破坏,与谷坡有明显波折。较大垧地宽数公里,长十几至几十公里。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