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海岸带综合治理

浏览次数:542  发布日期:2004-12-03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时政
 何起祥  刘守全  周永青广义的海岸带包括从沿海低地到陆架坡折带的广大地域,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带,也是人类经济活动最活跃、人为环境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由于人口增加、资源开发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海岸带的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海岸带综合治理势在必行。海岸带综合治理是集成以地学为基础的多学科技术,解决海岸带尖锐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已经受到世界沿海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公共舆论的普遍关注。中国海岸带面临的挑战——全球变化与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温室效应使地球表层气温升高,两极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冲击。太气圈中CO2的浓度增加一倍,全球的降水量将增加11.9%~17.9%。而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中纬度的植被带将向北推移100~150公里,全球的农作物结构和质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随着大片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热带红树林将被破坏,风暴作用和海岸带侵蚀加剧,地面沉降与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将日趋严重,一些大城市将直接受到海水入侵的威胁。海岸带也是海洋灾害肆虐的地方。海平面稍有上升,海岸侵蚀、风暴潮、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就会大幅度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才能面对未来海平面上升所提出的挑战。海洋地质研究无疑是亟待加强的一个领域。——海岸带物质平衡遭破坏带来的威胁。海岸带的物质平衡是建立在海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的。海陆任何一方的重大改变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物质平衡的破坏,其表现形式就是海岸的异常进积和蚀退。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大型的工程项目,如三峡枢纽工程、黄河上游水库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等都改变了由西向东的泥沙输运过程,减少河流入海的泥沙量,从而打破现有的海岸带物质平衡。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海岸带环境形势和地质灾害的威胁。海岸带环境因受多种因素制约而显得格外脆弱,其中人类活动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正在严重地影响海岸环境的质量并引起一系列地质灾害。中国海岸带开发的基本战略东部沿海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其发展必须立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海岸带的综合治理,建立立足于高新技术的产业群、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海岸带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协调自然界各种地质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作用,顺应自然,趋利避害,建立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一轮海岸带地质调查研究中,必须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海岸带地质测量和制图,争取若干年内完成1:2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测量,作为规划部署海岸带开发治理的基础。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主要大河的入海口,对沿海沉积物平衡的反应最为敏感,应作为重点优先部署。对重点沿海城市,要开展1:5万~1:10万的大比例尺城市地质填图,作为今后对比、监测海岸带变迁的基础。——要加强对海岸带开发的管理,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国家要制定政策,规范在沿海地区的各种开发活动。海岸带综合治理要以改善环境为中心。——要从诲岸带的物质平衡出发,制定海陆协调的国家发展战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陆地上正在进行的一系列大型工程可能导致海岸带泥沙补给量的减少,并导致海岸带物质平衡的破坏,使部分海岸带发生蚀退。海岸带蚀退并非无法抵御的灾难,只要应对得当,未始不能化害为利。在一般情况下,要尽量保持海岸带的稳定。——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类型海岸带的开发模式。我国海岸带有着不同的类型,所处的地质环境各异,各有利弊和长短。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兴利除弊,扬长避短,建立各具特色的海岸带开发模式。要将海岸带的综合治理与内陆开发计划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岸带经济。        (11043-DKD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