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阻击”砷污染浏览次数:583 发布日期:2004-12-06 分类:学术动态 近日,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朱永官带领的课题组对我国土壤环境中砷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国外专家评价为“对今后在水稻和土壤中砷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砷是环境中重要的污染物,自从孟加拉国由于地下水砷污染导致大量人群砷中毒以后,环境砷污染的研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认为食物链传递是砷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东南亚地区以稻米为主食的国家,水稻对砷的吸收积累是一个关系到人体健康的重要环境问题。 据朱永官介绍,砷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化合物之一的氧化砷就是古时候常拿来当做毒药的砒霜;砷污染在我国的一些省市也相当严重,上世纪50年代末,台湾西甫沿海地区“出现的“乌脚病”,以及近些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癌症村”,可能都与我们环境中砷的大量存在直接相关。 对于砷污染的成因,朱永官指出:“主要是地质成因和人为污染两个方面,孟加拉国的地下水砷污染就是地质成因造成的,由于地质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的作用使得深层地下水电含有较高的砷。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地区出现的砷污染也属于这种情况。另外,随着矿产开发力度的加大,人为污染也成为主要的污染原因,在我国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就有相当一部分由开发矿产资源而引发的砷污染事件。”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的支持下,朱永官带领的课题组根据我国土壤环境研究的迫切需求和国际环境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水稻为研究对象,以水稻根表铁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系列研究阐明了根表铁膜这一独特的环境界面对砷的固定作用,从而为控制砷在水稻体内的积累提供可能的技术。他们的研究也证明了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可能与土壤磷素供应有密切关系,从而首次提出水稻吸收积累砷过程中铁膜、磷、砷的三元交互作用。 (潘 希)(11177-GTZ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