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领衔白垩纪温室气候变化研究浏览次数:642 发布日期:2007-09-14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555启动记者赵凡报道,一项由中国科学家领衔、旨在研究白垩纪温室气候变化的国际科学计划项目日前启动。这是记者从8月28日~31日在大庆召开的“白垩纪温室世界快速环境/气候变化:“海洋—陆地作用”以及“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深钻计划”国际研讨会上获悉的。该计划的第一负责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成善告诉记者,这个简称“IGCP555”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全名为“白垩纪温室世界快速环境/气候变化:海洋—陆地作用”,其目的,就是汇集全球白垩纪专家,通过研究在地质历史上最典型的温室气候时代——白垩纪,为未来人类在全球气候剧变中能作出正确的抉择提供科学依据。“IGCP55”项目将着重通过海洋/陆地记录的整合、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洋红层的综合研究、新方法—新的技术应用以及古气候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对白垩纪温室世界中的快速环境/气候变化研究,探讨白垩纪温室气候变化原因、过程和结果,为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参照。项目执行时间为2007年至2010年。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将用4年时间,在不同的地区,采用多元的科学方法,解决人类目前共同关心的问题。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不深钻项目将作为“IGCP55”项目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从2006年开始执行的松辽盆地科学钻探项目——松科1井(含SK—I和SK—II两个钻孔),其中一个钻孔(SK—II)已于2006年完钻,获得岩心共计944米,取心率高达99.73%。另一个钻孔(SK—I)将于今年底完成,预计取心1600米。专家称,这两个钻孔钻取的地层年代,主要代表了白垩纪的中晚期。为了获取白垩纪早期与热河生物群、大洋缺氧事件及侏罗纪/白垩纪界线有关的纪录,科学家准备在现有科学钻探工程基础上,继续对松辽盆地阿尔布期之前的早白垩世地层进行科学钻探,该工程被命名为SK—III。科学家称,通过这3个孔,将取得完整的白垩纪陆相连续沉积记录,这对国际地学界将是一个重要的贡献。经过激烈的竞争,今年2月,由中国、美国、英国、奥地利、俄罗斯五国申请,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IGCP5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所属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执行局第35届会议上得到批准。今年4月,由我国学者领衔申请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国际研讨会项目—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深钻计划,也得到了国际大陆钻探计划执行委员会的批准。在大庆召开的国际研讨会,是IGCP的启动会议。会上,来自10多个国家近百名国际白垩纪专家就全球温室气候变化进行了交流,讨论了松科2井的钻探方案,同时参观了松科1井的钻探岩心。(2007.9.4,中国国土资源报,1—2版)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