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家调查论证 洞庭湖在扩大浏览次数:670 发布日期:2004-12-24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主因:地面沉降记者雷隆隆报道 ,记者最近在湖南省地质调查院获悉,地质工作者经过4年多调查研究,实现了对洞庭湖“地面沉陷”问题探索由定性分析向定量研究的跨越,提出“洞庭湖还在扩大,不会缩小更不会消失”的理论新说。其成果填补了洞庭湖水患研究的空白,对今后洞庭湖综合治理的科学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该院地质专家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相关地质部门就已经关注洞庭湖区“地面沉降”问题。2000年开始,湖北、湖南两省地质工作者联合承担中国地调局下达的《长江中游水患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课题,分别对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地面沉降”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现在已获得洞庭湖区“地面沉降”的比较精确的定量监测资料,初步掌握了湖区“地面沉降”的基本规律。地质专家认为:大量定量数据表明,洞庭湖区总体呈下沉趋势,但不同地域有不同沉降速率,湖区湖盆中心区的沉降速率大于湖盆周边区的沉降速率,湖盆中心平原区沉降速率平均每年可达10毫米左右,沉降速率最大地带集中于湖区北弱东方向的砖桥漉湖断裂带与岳阳一湘阴断裂带控制带之间,沉降速率每年可达10~25毫米以上。对沉降速率的定量研究,促使地质专家更加科学理性地认识洞庭湖区水患成因和湖区目前已采取的治理措施。专家进一步提出:根据湖区地面沉降所具有的地质条件及已出现的地面特征,可以推断,洞庭湖区将会进一步扩大,而不会像近年所预测的那样,逐年缩小甚至最后消失。而如今客观存在的湖区不断“萎缩”和“地上悬河”现象恰恰是湖区多年困垸造田,现有湖区被堤防所固,泥沙淤积所致。湖区“地面沉降”的定量研究成果和理论新说的推出,对洞庭湖区的综合治理方向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专家认为:湖区的地面沉降趋势,说明今后洞庭湖的水患治理应该坚持“以洪水及泥沙淤积的合理疏导”为基本原则,建议在治理方法上,要结合湖区不同地域地壳的沉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分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规划,如“退垸还湖”,应该选择在地壳沉降且沉降速率较大的区段。专家最后还表示,洞庭湖水患综合治理离不开地质科学研究理论的指导。目前所取得的“地面沉降”成果,仅是4年多时间隔监测研究资料,有关成果的深化仍需今后更长时间的研究投入,呼呼国家、省有关部门更加关注和重视洞庭湖的研究工作,并推动现有研究成果在洞庭湖水患治理实践中的运用。 (11301-DKD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