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认知地震海啸

浏览次数:486  发布日期:2005-01-28  分类:综合
 首个“印度洋地震海啸展”1月11日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我国沿海发生地震海啸可能性很小记者邓兴军报道,为了让公众科学地认识印度洋地震海啸,首个“印度洋地震海啸展”1月11日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展览通过数百幅照片真实再现了印度洋海啸发生的整个过程。来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在现场向公众阐述了地震海啸的发生机理和警示,以及防范措施等。据了解,整个展览为期20天,观众还可以在展览现场开展爱心募捐活动。昨天上午,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一幅幅地震海啸受灾现场的画面和各国死亡人数的统计表,让前来参加的观众“零距离”感受到了震惊。记者发现,除了那些颇富冲击力的灾难照片和统计数字外,这个展览还有超过一半的内容,用浅显的文字向参观者普及地震海啸的发生机理,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海啸,地震海啸距离我们有多远,以及遇到海啸时如何逃生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禺在开幕仪式上指出,尽管我国海域广阔、海岸线漫长,但我国沿海地区不仅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就是远海发生的地震海啸也不会对我国沿海构成威胁。“发生地震海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超过1000米的深海,发生7级以上地震,一定的地形(不能有坡度平缓的大陆架)。”陈禺详细介绍说,“从地质构造上看,我国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和断裂带,因此海区不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基本条件。我国辽阔的近海海域内,分布着数千个大小岛屿礁滩。我国有发育良好的宽广的大陆架,水深较浅,大都在200米以内。这些都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和传播。因此,不仅我国沿海地区不易发生地震海啸,就是远海发生的地震海啸也不会对我国沿海构成威胁。”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已有国家和地方两级地震检测台网,国家海洋局在海岛和近岸建立了大量的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现已基本具备海啸预警能力;同时我国还参加了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可以分享系统的有关情报。                                                (5—112.A1—北京青年报)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