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震海啸知识家喻户晓浏览次数:481 发布日期:2005-02-04 分类:综合 --记国家地震局原副局长、中科院院士陈颙张乔生一场发生在印尼的大地震引发子前所未有的印度洋大海啸,2004年末的惊天悲剧让我们又一次体验了什么是全球化。苏门答腊岛西北的大地震即刻传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整个世界为之哀号、吃惊、颤抖,世界第三大洋成为世界灾难的中心,引发了人们对地震海啸的关注。1月11,记者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地震局原副局长、中科院院士陈颙。记者:我们国家有没有可能发生海啸?陈颙:从我国沿海地质构造等情况分析,我国沿海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发生海啸一般要具备三个因素:一是地质、地形条件,二是发生6级以上地震,三是海水深度一般要超过1000米。两千年以来,我国只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平均200年左右才出现一次。首先,从地质构造上看,我国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因此,在近海区不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基本条件;其次,在我国辽阔的近海海域内,分布着大小数千个岛屿礁滩,构成了一个环绕大陆的弧形圈,形成一道海上屏障;第三,我国有发育良好的宽广的大陆架,水深较浅,大都在200米以内,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与传播。但是我国东海平均深度340米,南海平均深度1200多米,具备海啸发生的条件。发生在菲律宾海、琉球海沟的地震海啸可能传播过来。1605年7月13日,海南岛琼山7.5级地震引起了海啸,导致近海的70多个村庄沉陷。1867年12月18日发生在台湾基隆北海的6级地震引起了海啸。说明从台湾到海南岛一线的海区,存在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因此,我国在加强海啸预警能力外,还应大力普及海啸知识。 记者:这次海啸为什么会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难道没有预防或减少损失的办法吗? 陈颙:因为印度洋很少出现海啸,这让印度洋沿岸国家减低了防范意识。大海啸之所以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无疑与以下三点客观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是灾害本身规模巨大。在这次罕见的巨大地震中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便产生巨大蛇海水波动,罕见的大海啸就发生了。 二是灾害发生异常突然。在地震约半个小时后,每秒200米速度传播的海底波动就到达了苏门答腊岛亚齐省海岸,约1个小时后在泰国普吉岛登陆,2.5小时后殃及印度稽斯里兰卡,最后甚至冲到东非索马里。 三是受灾地区人员密集。有报道指出,幸亏海啸发生在早晨,大多数游客还在房间里睡觉,否则死亡人数还可能激增。 这次海啸之所以损失那么大,主要还是周边国家没有建立起地震海啸的预警监测系统,从而利用从地震海啸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到成灾地段需要的时间让人们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 如果印度洋有海啸预警机制并提供防护教育,这次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 记者:我国目前的自然灾害预警制度是否健全?这次海啸后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 陈颙: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体系,有关部门能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对灾害进行及时预报。但是我国的自然灾害预警制度都是单一类型的,印度洋海啸是由地震引起的,是一种复合型灾害。虽然我国沿海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很小,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针对复合型灾害的预警制度,应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同时要支持天文、地质、气象等跨学科的研究,以使我国尽快建立起复合型灾害预警制度,防患于未然。 记者:在海啸和地震到来时,人们应该怎样面对? 陈颙:海啸的波高跟水深成反比,所以在深海什么也看不出来,只有到近海,速度减慢,能量才积累起来,形成一堵几十米高的水墙。一般船只如果要逃避海啸的话,不应该往港口里面跑,而是往深海里跑,跑得越远,危险就越小。人们则要向远处或高处跑才有可能逃生。 发生地震时有四种自救方法: 千万不要盲目。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源,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人多先找藏身处。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 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宽敞处;如曲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5-1206-K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