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重于治灾

浏览次数:611  发布日期:2005-02-03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印度洋海啸带给我们的启示伊  芙    印度洋掀起数十米高的惊涛骇浪,所到之处,人员和财产损失惨重。这不是灾难故事片,而是刚发生不久的实情!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害,在人们辞旧迎新之时,以吞噬十几万人生命的残酷现实,凸显了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    这是一场天灾,但其损失完全可以减轻。事后,有关地震、海洋等方面的专家几乎都表示了这样的遗憾:这次海啸造成严重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预警系统不健全。此外,居民和游客的防灾意识淡薄,也是重要原因。    历史上,太平洋并不太平。1960年和1964年,智利和美国阿拉斯加先后发生过大海啸。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两次大海啸之后,荚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开始启动对海啸预警系统的研究。后来,太平洋地震带的一些北荚、亚洲、南美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法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入了国际海啸预警系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以及因海啸从未在该地区发生而导致的侥幸心理,使印度洋地区没有建立海啸预警机制。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两年来,在发动群众群测群防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建立起省以上地灾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国土资源部与中央电视台、各省 (区、市)国土资源厅与电视台联合发布地灾气象预报。同时,加强了工程建设之前的地质勘察工作。但是必须看到,地灾预警预报系统的建立,在广度和深度上仍亟待拓展。在广度上,我们只建立了国家和省一级的预警机制,许多市、县、乡镇还没有建立。在深度上,预警预报的方式方法,采取的手段和技术,都还有待改进和提高。地灾气象预警发出后如何迅速准确地传达到基层,地灾应急预案启动后如何迅速有效地转为群防群治等,都有待我们把工作进一步做扎实、做细致。    印度洋海啸用惨痛的事实教训了人类,虽然当今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但是人类对自然仍所知不多。当前人们对地灾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摸清,对地灾工作的重视也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侥幸心理仍在麻痹着一部分人。因此,重视地灾防治工作,保护受地灾威胁的群众的安全,是我们维护群众利益必须切实加强的工作。    海啸逼着人们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人类在往前走的每一步上,都可能伴随着自然灾害。太平一时不可能太平一世,防灾意识是人类必须长期树立的非常重要的安全意识之一。有了防灾意识,人们才会积极地去研究自然灾害,想方设法,未雨绸缪。防灾意识的产生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灾害发生后以教训的方式产生,一种是借前车之鉴加强宣传教育。不用说,谁都不愿意选择第一种。地质灾害成因不同,有的属于自然发生,有的属于人为诱发。两者中的任何一种,如果在人群聚居区发生,都将造成严重后果。我国很多地区地质环境复杂,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大量分布在地灾易发区,加上天气变化的因素,地灾隐患大量存在。这就要求人们树立起防灾减灾的意识,并用这种意识去进行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                                                                                                                           (5-1111-GTZY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