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治灾之战,唱响生命赞歌 ——国土资源部2010年汛期地灾防治回顾浏览次数:548 发布日期:2010-10-18 分类:专业领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贵州关岭滑坡、云南怒江贡山泥石流、陕南群发性泥石流、四川雅安汉源滑坡……在地质灾害形势最为严峻的2010年,国土资源工作者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应急办、片区专家制度、应急工作流程等新举措的不断出台,让国土资源部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变得更加迅速、高效、有序。 国土资源部始终把保护群众生命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最高价值,全力以赴,毫不懈怠。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国土资源工作者忘却了自身的安全,四处奔走,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基础信息资料服务,影像数据服务,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选址,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选址及用地保障,地质变化分析研究……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自然灾害多发的2010年,国土资源部昂首直面严峻的地质灾害,向共和国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 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贵州关岭滑坡,云南怒江贡山泥石流,陕南群发性泥石流,四川雅安汉源滑坡……2010年还未结束,地质灾害已成为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1~9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99万起,造成2892人死亡、失踪。特别是入汛以来,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已位列各类自然灾害之首。 一时间,国土资源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主管部门,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环境脆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的国家,面对隐蔽性、突发性极强的地质灾害,在形势最为严峻的2010年,国土资源部提交了这样一份答卷:1~8月,全国共成功避险946起,避免人员伤亡57570人,是我国成功预报与避免人员伤亡数量多年同期相比最多的一年。 人命关天的大事,必须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月30日,一份《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0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发往全国各地。《通知》中写道:近期我国先后出现4次寒潮冰雪灾害天气过程,新疆、内蒙古等部分地区出现历史罕见雪灾,冰雪融化和冻胀均可能引发地质灾害。遭遇几十年一遇旱灾的西南地区,持续干旱造成岩土体松散开裂,一旦遭遇强降雨,极易发生突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要提高防范意识,提前部署、早抓落实。 可见,对于2010年的地灾防治形势,国土资源部早已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以此为据,国土资源部在千方百计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的同时,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 就在《通知》发出后不久,4月14日清晨,地震突袭青海玉树。汛期未至,国土资源部就迎来2010年第一场应急抢险救灾硬仗。 地震发生当日下午,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立即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同日,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汪民,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陪同中央领导赶往玉树。部紧急调集近340名专业人员,连夜赶往灾区;部署国家测绘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航遥中心立即调集航遥飞机连夜赶赴灾区,拍摄震后遥感照片。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基础信息资料服务,影像数据服务,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选址,应急打井找水,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选址及用地保障,地质变化分析研究,救援人员安全防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迅即展开。 4月18日晚,两份地质灾害评估技术标准出炉。短短几日内,国土资源系统30支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队伍完成玉树等6个县面积21万平方千米的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任务。这两份文件的诞生,浸透着国土资源部领导干部献身救灾、奋不顾身的精神。 玉树地处高原缺氧地区,余震不断,交通不便,又逢低温雨雪季节。就在地震发生当晚,赶到玉树的汪民和关凤峻,挤在一个小帐篷的两张木板床上,听着身下不时传来的轰隆隆的余震声,商量着第二天的工作。玉树国土资源局长送来一瓶红景天,昏暗的灯光下,两人怎么也看不清用药说明,干脆每人吃了3片,第二天才听说,这药一次只能吃一片。 4月30日,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实行保障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5月16日,《青海玉树灾后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通过初步审查论证,是玉树灾后重建十个重大专项规划中率先完成的。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地质灾害防治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国土资源部门将始终把保护群众生命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最高价值,全力以赴,毫不懈怠,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不是一句空话。 今年以来,国土资源部11次召开工作会议,20多次单独或联合相关部门发文,提早研判部署,反复动员落实;112次派出工作组检查指导;组织88名专家长期驻守18个重点省份指导防灾避险,派出150名专家协助四川、青海、重庆、湖北等省市开展排查巡查,70多次派出应急工作组赶赴玉树、关岭、舟曲、保山、贡山等地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成立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加强应急值守和指挥协调。 “地质灾害防治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这句话已铭刻在国土资源部领导心上。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忘却了自身的安全,四处奔走,查看灾情、险情。在最危险的地方,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贵州关岭、甘肃舟曲、四川汶川、云南贡山……徐绍史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抵达舟曲当晚,23时30分开完指挥部会议,徐绍史随即召集国土资源系统人员开会,一开开到凌晨。“部长把4瓶矿泉水都喝下去了,衣服全湿透了。”关凤峻回忆说。在舟曲,能换一件干净衣服,都成为一件奢侈的事。8月19日,在接到贡山灾情报告后,徐绍史第一时间赶赴云南,连续换乘飞机、汽车,直到次日中午才抵达峡谷深处的贡山普拉底灾害现场。一下车,他不顾数小时山路的颠簸,马上走进泥石流沟查看灾情。 …… 汛期,是国土资源部领导四处奔波的时段。6月9日,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贠小苏到福建检查汛期地灾防治工作;5月20日,汪民赴湖南、重庆三峡库区检查指导地灾防治工作;6月6日~7日,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冀文林先后赴安徽省安庆市和池州市实地查看走访地灾治理情况;6月3日21时,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胡存智抵达广西,对玉林市容县和岑溪县接壤地区抢险救灾工作进行指导;6月28日~7月3日,8月13日~20日,8月21日~24日,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连续辗转在贵州关岭、甘肃舟曲、四川绵竹和云南贡山抢险救灾第一线…… “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用行动践行了承诺。 应急,冲在抢险救灾第一时间 这是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正中央,是一张大会议桌,四周塞满了办公桌,桌上厚厚的资料间见缝插针地摆着电脑、电话。角落里挤着几张单人床。会议桌下塞着一床床被子。前方架子上挂着一张偌大的全国地质灾害分布图。这就是国土资源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临时应急办公室(简称应急办)。 8月8日4时36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撕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正在值班的邢雁鹰一跃而起。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报告:8月7日23时以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县城中心地带房屋一楼被淹,并引发全城停电,具体伤亡人数正在核实中。 国土资源部立即启动四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不久在获取更多信息后启动一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两个多小时后,部长徐绍史、副部长汪民,以及环境司等相关司局工作人员,带着行李赶到部里。很快,一干人马兵分三路迅速赶赴灾区。上午10时,北京专家组绕道九寨沟赶赴灾区;10时30分,副部长汪民率工作组出发;11时30分,部长徐绍史随国务院领导赶赴灾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赶在飞机起飞前将舟曲地质灾害分布图制好提交。飞机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面对这份唯一的图纸开始了工作部署。而驻片区专家已于4时50分出发赶赴现场。 面对突发重大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临危不乱,再次展示了扎实的专业素质和精良的工作作风。 十余年来,国土资源部始终在应急抢险救灾方面下大力气。2010年,应急办、片区专家制度、应急工作流程等新举措的不断出台,让国土资源部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迅速、高效、有序。 早在4月中旬,环境司就开始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7月下旬,针对地质灾害频发的严峻局面,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成立,主要任务是第一时间从各省获取地质信息并加以核实、上报,部署应急专家赴灾区,准备地质资料和调查设备,选择调查路线,通知省厅应急专家赴现场工作。每日由一名带班司领导和2名值班员实行24小时在班值守。在北京最炎热的8月,环境司领导昼夜带班60人次,值班员昼夜值班180人次。接收各省厅(局)上报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成功避险案例信息近千份,研究拟定《全国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报告》37期、《国土资源部值班信息》33期,从未出现灾情、险情迟报迟处理的情况。 9月2日,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值班。半夜0时,他从应急办回到办公室,蜷在沙发上准备睡一会。天正热,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猛然电话铃声响起,传来云南保山发生地质灾害的消息!他赶紧往应急办跑。已是凌晨3时,夜风吹在他大汗淋漓的身上,顿时后背发凉。顾不上身体不适,他迅速向部领导报告信息,订前往灾区的机票,组织专家队伍,一直忙到早晨6时多。中间,他吞了两片不知谁扔在应急办的感冒药。“应急值班就是这样,来了状况一宿都不能睡觉,第二天,还得接着上班。”关凤峻说,“遇到重大灾害事件,应急办全体人员必须随时迅速到岗。” 专家的技术咨询作用至为关键。7月初,国土资源部建立了汛期地灾片区专家巡查制度,成立西北、西南、中部、华南、东南、北部和西部7个片区专家组,124名专家入选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在之后的历次抢险救灾工作中,这些专家在巡查指导隐患排查、技术指导监测预警、咨询指导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使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协调有序、快速高效,8月,国土资源部编制了《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流程》。按照流程,应急指挥部在接到灾情险情报告后,根据实际情况,在1小时内确定是否启动应急响应以及应急响应级别,应急办在接到应急响应指令后1小时内组织制定具体行动方案。 截至9月15日,今年应急中心共启动应急响应23次,其中二级以上响应10次,一级响应4次。先后派出应急专家组597批次6000余人/天,高效有序处置大型特大型灾情险情事件147起,应急避险人数为82822人;派出巡查指导组37批次共350人/天,现场巡查指导31个省(区、市)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派出远程会商组2批次,共225人/天,赴陕西、四川、重庆、湖南、贵州、江西和安徽等重点省份,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远程会商;7个重点片区专家组、31个驻守各地专家组共69名应急专家,根据各省地质灾害应急需求,随时提供应急技术指导。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得到了大幅提升,完成国土资源系统应急装备信息采集,移动应急平台具备野外应急能力,研究制定《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建设方案(2010~2015)》等相关制度,建立了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档案,编制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要点…… 已开展了多年的群测群防工作,在今年的临灾避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8月12日,根据天气状况,绵竹市国土资源部门在23时40分果断通知清平乡值班人员启动应急预案,转移危险区内人员。清平乡政府立即组织3000余人转移至安全地带。8月14日凌晨,映秀镇枫香树村突发泥石流,岷江河水改道右岸冲进映秀新区,由于预警及时,8000多人安全转移。 通力合作,打赢抢险救灾战役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是一场各部门高效配合的战役。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宣告着战役的失败。在2010年国土资源系统抢险救灾工作中,中国地调局及其下属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航遥中心、成都地调中心等单位,通力配合,打赢了一场场精彩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战役。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刘传正,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著名专家。今年,他经历了数十年野外调查经历中最艰苦、也最具挑战性的舟曲救援。8月10日,在舟曲三眼峪,他遇到了挑战——靠近三眼峪泉眼处有一个很早之前形成的较大崩塌,他很想上到坡顶从上往下看看情况,但高地很险,失足掉下去一定会丧命。他先嘱咐专家组成员后撤,避免被落石所伤,然后一个人背着相机、地图、背包,手脚并用向上爬。“当时忘记了害怕,因为一想太多,手脚就没那么灵活了。”他说。沿途荆棘丛生,从坡顶下来,他的胳膊上、脸上都是血道道。可对那里的灾情,他心里有底了。 玉树震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带领的工作组迅速赶往灾区;4月1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紧急召开专家会商会。来自多个单位的院士专家,就地震地质背景、次生地质灾害状况、灾后重建及中长期地震地质工作等发表意见和建议。之后,地调局迅速开展了震后地质灾害排查、地震地质调查研究、震区及相邻地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评估等工作。4月17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三位专家,在玉树县禅古村附近发现了连续延伸长度477米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改变了玉树震后没有地表破裂的观点,为灾后重建规划和避让选址提供了重要依据。 玉树震后,国家测绘局紧急调集高空航摄专用飞机搭载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直飞灾区进行干涉雷达数据获取;航遥中心在收集到震前最新的航空影像图和4月14日下午的震后航空遥感原始数据后,连夜组织人员进行解译。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暴发后,航遥中心立即启动急救机制,迅速订购了舟曲县灾前数据,并派专人前往西安,第一时间获取了由总参测绘局完成的灾后航摄数据,利用灾前、灾后数据即刻开展地质灾害解译,及时向部应急办、前线指挥部提交了灾后图像和解译成果报告。国家测绘局紧急调遣航空摄影飞机前往兰州,以最快速度获取灾区高分辨率航空摄影影像;同时组织所属单位快速提取分析测绘资料,制作完成并为各级指挥单位提供舟曲县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区划图等近40幅。 早在6月25日,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就按照部的统一部署,对绵竹、都江堰等地开展地质灾害汛期巡排查工作,并重点对清平乡已有的地质灾害点开展复查工作。他们徒步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科学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搬迁避让或疏通泄洪通道等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建议和防治建议。8月12日根据气象预警,及时向市国土资源局发出预警预报,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8月13日,绵竹清平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他们编写并发放“清平乡‘8·13’灾后地质灾害防范注意事项”宣传单至每一个村、每一个组和每一个安置点,为群测群防体系恢复和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直面灾难,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地质环境司是国土资源部最小的司,也是一个大司。说它小,是因为这个司只有16个人,是各司局中人数最少的;说它大,是因为它承担着大量的工作,除了重中之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还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下水监测管理、地质遗迹保护、城市地质及温泉、地热管理等十多项工作。 每年汛期来临,环境司人员都要集体出动,共同承担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任务。 柳源是地质环境司的一名副司长,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20多年了。汛期的紧张与奔波,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甚至在谈到差一秒就被巨石砸中或被泥石流推进江中的险情时,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种事经常碰到。” 柳源严重晕车。可通往地质灾害点的路,往往是崎岖颠簸的山路。7月13日,云南省巧家县小河镇炉房沟山洪泥石流并发灾害。发生后的次日清晨,他坐上了开往巧家县的汽车。这一坐,就坐到了下午4时。查看过灾情,和地方政府交换过意见,回到巧家县城,已是深夜。为了防晕车,他这一天几乎是水米未进。众人张罗着吃饭,可柳源实在坚持不住了,拿了两个馒头就倒头睡去了。这一睡就到了第二天,起来一看,两个馒头还攥在手里。 在舟曲,当父亲病危的消息传来时,柳源扛不住了。连日奔波的辛劳,严重的高原反应,焦急又忧伤的心情,共同击打着他的身体。他强撑着登上飞往家乡云南的飞机。在家乡的医院,一间病房中,父亲躺在这头,柳源躺在那头。即便这样,他的一颗心也被分为两半,一半牵挂着父亲,一半牵挂着工作。看到父亲病情稍微稳定,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即刻赶回北京。没想到,这一别,就成了和父亲的永别——当他在飞机上筹划下一步工作的时候,父亲离开了人世。这成为柳源心中永远的痛楚。 没能见上亲人最后一面,这样的遗憾,环境司另一位副司长陶庆法也感同身受。今年从3月27日到6月10日,他始终坚守西南,指导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当时,他最小的妹妹病重在床,而他始终没能抽出时间回老家看看。等他把工作处理完毕赶回家时,小妹已经离他而去。弥留之际,小妹还一直念着大哥。忍着亲人逝去的悲痛,他转身投入了繁重的地质灾害应急救灾处置工作中。“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灾情就是命令。他说,“我未能在小妹生前再见上一面,深感遗憾。但想到,我们能及时做好和完成了本职工作,心灵又得到了安慰。” 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及时做好和完成本职工作,是环境司所有人的自我要求。兼任环境司综合处处长和灾害处处长的熊自力,面对超常的工作量,加班加点,一个人顶两个人用。8月8日凌晨,在接到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信息后,他立即赶到单位,当天10时,就飞往四川九寨沟,绕道从那里开赴舟曲。路异常难行,昼夜兼程,直到第二天凌晨3时才到达舟曲。在舟曲,他深入泥石流沟物源区,不顾两侧山体仍有崩塌的危险,每天在野外工作七八个小时,晚上还要整理调查资料,与同事会商、分析灾害发生原因,制定下一步防灾方案,每天都要工作到后半夜。高强度的工作,让身体不错的他也扛不住。有人看到他偷偷吃药,他却说:“千万别告诉大家。” 在舟曲抢险救灾中,关凤峻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在从天水飞往舟曲的直升机上,他就坐在直升机舱门边。40多分钟后,直升机飞到了舟曲上空的云层中。放眼一望,四周一片奶白。突然,他看到了没有植被覆盖的裸露的山地。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飞机猛地拉高,他几乎翻了个跟斗。紧接着,飞机拉到云层上,同机的一个小伙子大喊:“好悬!差点撞到山!”事后,飞行员说,那一下拉高,完全是下意识的。听者无不出了一身冷汗。 地质灾害防治,任重道远。但是,中国国土资源工作者,在自然灾害多发的2010年,昂首直面严峻的地质灾害,向共和国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当前线的英雄高奏着凯歌归来的时候,我们要向这些直面地质灾害的最可爱的人说一声:辛苦了!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