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研助力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浏览次数:593 发布日期:2005-02-22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相关科研成果国际领先记者秦幸福报道,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资助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综合研究》日前结题。经专家组鉴定,其科技成果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创新性,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著名大河三角洲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成陆时间短,不仅存在流路不稳定、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等自然环境地质问题,而且由于区内工农业发展以及油气资源开发,引发了水资源紧缺、水质恶化、咸水入侵、水土体石油污染、湿地生态环境破坏等人为环境地质问题。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山东省地矿局和东营市国土资源局共同主持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综合研究》课题,共设立《黄河三角洲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黄河三角洲咸水入侵规律及对策研究》、《黄河三角洲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与评价》、《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变迁及侵蚀灾害防治》、《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黄河三角洲油气聚集区地质环境评价与预测》等10个子课题。包括山东省地矿局5个单位在内的14个地质勘查、科研和教学单位,从 1998年1月开始,采用诸多方法完成了海岸线变迁与灾害野外调查与钻孔调查,遥感影像校正与解译、水土体石油污染专项调查,以及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等多项调查,在此基础上,对重大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科研攻关,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对黄河三角洲黄河流路变迁、地质环境变化以及人类经济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多目标立体研究,提出了多泥沙泥质海岸带淤积一侵蚀概率模型,预测了2005年~2010年的岸线,为区内海岸带开发保护和港口规划提供了战略依据。 ——提出了地下水、黄河水联合调蓄新模式。当地政府利用这一模式对区内地下水进行回灌调蓄,每年可增加淡水资源3000多万立方米,解决了当地淡水资源匮乏问题,有效地控制了海水入侵。 ——率先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油气聚集区地质环境评价信息系统。首次对整个油气聚集区水土体的石油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综合评价。提出了土地改良和防治石油污染对策。 ——首次对三角洲类型的地质遗迹进行深入考察和地学旅游资源规划;为开发新的产业领域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东营市依据该成果成功申报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地质公园。 ——找到并初步评价了区内地热资源,提出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为解决东营市的替代能源问题以及培育新的地热产业链奠定了基础。——首次进行了整个区域的农业生态地质调查,为区域农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充分的地学理论依据。 (5-1181-DKD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