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研助力“黄三角”可持续发展浏览次数:564 发布日期:2005-02-21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综合研究》结题 记者秦幸福报道,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资助项目,历时7年、投资3000万元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综合研究》日前结题。经专家组鉴定,其科技成果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创新性,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当地政府运用这一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年轻、最广阔、最典型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该地区地下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此外,区内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地热资源、卤水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使黄河三角洲成为世界著名大河三角洲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成陆时间短,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仅存在黄河流路不稳定、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土地沙化、地基稳定性差等自然的环境地质问题,而且由于区内工农业发展以及油气资源的开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水资源紧缺、水质恶化、水土体石油污染等人为的环境地质问题。运用多学科多手段深入全面研究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山东省地矿局和东营市国土资源局共同主持的这一综合研究课题,自1997年8月开始进行规划研究,共设立“黄河三角洲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黄河三角洲油气聚集区地质环境评价与预测”、“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地质调查评价”、“黄河三角洲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等10个子课题。包括山东省地矿局直属5个单位在内的14个地质勘查、科研和教学单位;从1998年1月开始野外调查与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成果验收与审查等。综合采用基础地质、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诸多方法,共完成海岸线变迁与灾害野外调查与钻孔调查、遥感影像校正与解译 400平方千米,水土体石油污染专项调查7893平方千米,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4053平方千米,地下水环境调查9900平方千米,地热资源调查9900平方千米。在此基础上,密切结合区域长远发展规划,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对重大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科研攻关,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运用长达26年的多时相遥感数据对黄河三角洲黄河流路变迁、地质环境变化以及人类经济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多目标立体研究,遥感数据周期之长、资料之完整在国内外关于三角洲的区域地学研究中尚属首次;提出了地下水、黄河水联合调蓄的新模式;率先建立了开放、动态的黄河三角洲油气聚集区地质环境评价信息系统;在国内外首次对三角洲类型的地质遗迹进行深入考察和地学旅游资源的规划;找到并初步评价了区内地热资源,提出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为解决东营市的替代能源问题以及培育新的地热产业链奠定了基础;首次进行了整个区域的农业生态地质调查。 (5-1131-KY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