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荒漠化,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浏览次数:543  发布日期:2005-03-03  分类:专业领域/环境地质/勘查
 尹喜霖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面积目前已达208.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1.70%。其中,沙质荒漠化正以每年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继续扩展。专家提出防治总目标:2015年基本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2030年实现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与平衡;2050年使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如同三个恶魔,在我国北方大地肆虐,使大片土地沦为荒漠,给那里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2004年完成的《中国北方荒漠化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08.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7%。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包括沙地,不包括沙漠)为90.95万平方公里,盐碱化面积18.64万平方公里。《中国北方荒漠化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黑龙江省地质调查院等单位共同承担,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北部、北京、辽宁与吉林西部,我国北方大部分荒漠化土地分布在这些地区。目前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土地荒漠化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北方大地饱受荒漠化摧残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北方土地沙质荒漠化以中东部高原最为严重,占沙质荒漠化总面积的45.32%;其次为西部内陆盆地周缘,占有17.92%;青藏高原东北部占6.1%,虽说面积不大,却威胁到三江源头的环境安全;东部平原以西辽河流域的科尔沁沙地为主要分布区。请看一组数据:截止2003年底,我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为90.77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荒漠化、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潜在荒漠化的土地分别占其总面积的12.65%、39.09%、31.1%、17.16%。沙质荒漠化以内蒙古最为严重,占沙质荒漠化总面积的61.21%;其次为新疆和青海,分别占有5.97%、11.05%。更让人揪心的是,沙质荒漠化的最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年均扩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均扩展2100平方公里;80~90年代,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近年来的年均扩展速度已达3600平方公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的塔里木河下游、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和河北的坝上等地区,土地沙质荒漠化的蔓延扩展速度年均达4%以上。我们在为沙质荒漠化快速扩展深感不安的同时,水蚀荒漠化正步步蚕食着黄土高原、内蒙古及东北的广大地区,目前也已达到98.95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是水蚀荒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年侵蚀荒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年侵蚀强度每平方公里大于10000吨的水蚀荒漠化面积为6.78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甘、陕、晋、内蒙古三角区,陕、晋黄河各支流流域。水蚀强烈、年侵蚀强度介于每平方公里5000~10000吨之间的水蚀荒漠化面积为9.13万平方公里,主要公布于陕北中部、陇东、陇中、宁南地区。其余中度与轻度水蚀荒漠化主要分布于洛河上中游、泾河、洮河以东的秦岭北坡,汾河、贺兰山东麓及山西的部分地区,面积为10.49万平方公里。内蒙古全区水蚀荒漠化面积为18.6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尤其是黄河沿岸的29个旗县。东北地区的水蚀荒漠化面积达27.6万平方公里。其水蚀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侵蚀沟的恶性扩张和黑土层熟化土的急剧流失,导致土层逐年变薄,土地退化严重,许多地区的土地已丧失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地区土壤盐碱化分布极广,从西北内陆到东部平原都有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其中新疆为14.57万平方公里,内蒙古为12.3万平方公里,青海为0.96万平方公里,甘肃为0.78万平方公里。这些盐碱地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坝上高原、呼伦贝尔高平原等地区。荒漠化的四大诱因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认定导致我国北方荒漠化的四大诱因。诱因之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亚洲季风环流系统的形成。研究者认为,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抬升,改变了中国大地构造地貌的结构形态,促进了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中国大陆气候的重新布局。高耸的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向北输送的水汽。夏季风自西向东运动,越过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从而发生“焚风”效应,结果使西北广大地区冬季干冷,夏季干热干旱缺水,从而形成沙尘暴及扬沙天气。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诱因之二: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降水量变化,引起土壤中水分含量与含盐度变化,成为荒漠化的诱因。中国北方的东北与华北多年持续干旱,造成土壤中水分含量极低,地表水减少,植被长势年差,这样就加剧了荒漠化发展。在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发展取决于山地的水资源变化。这些年来,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退,使融化的冰雪水逐渐减少。河西走廊因上游来水减少,不得不领先大量开采地下水来维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结果不但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而且导致土地大面积盐碱化和荒漠化。诱因之三:沙质土壤在外力作用下催生沙漠化。中国北方多为沙土分布区,表层土壤类型有黄沙土、黑沙土、松林沙土等。这些沙质土壤稳定性很差,且属幼年的原始土壤,结构松散,渗透性强,蓄水能力差,有机质含量低,可供植被吸收的矿物质营养元素十分贫乏。另外区内第四系沉积范围广,发育齐全,影响深,面积大,沉积厚度比较大,岩性由砂砾石、粗砂、粉砂及亚黏土等构成。正是这些丰富的潜在的沙物质在风为和人为作用下,形成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沙质地貌和沙地。诱因之四:人为活动。大量事实证明,94.5%的土地荒漠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生产生活方式,如滥伐、滥垦、滥牧、滥用水资源等都是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催化剂。但是在气候适宜、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类活动也可以使荒漠化向逆转方向发展。遏制    恢复    治理根据我国北方荒漠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形成的地质背景特征,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荒漠化防止的总目标:用50年左右的时间,在基本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和平衡,最终使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体目标是:2015年基本遏制荒漠化的发展。根据区内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机制,依照“治理源头,区分主次,突出重点,合理规划,科学治理,注重实际”的防治思想,采用分区治理的模式,对中国北方的荒漠化灾害进行综合治理区划。通过建立荒漠化重点防治示范区和综合防治区,实施一系列荒漠化综合防治工程;采取禁牧与轮牧、圈养牲畜、改变畜牧结构、自然恢复草原、禁樵、封山育林、封沙种草植树、生态移民等措施,遏制荒漠化的扩展趋势,逐步改善人类自下而上环境;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工农业用水效率。2030年要实现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与平衡。通过大范围、跨流域调水或丰年洪水年补给地下水等措施,使荒漠化地区的水资源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态环境用水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分析不同地区气候和水资源变化趋势,逐步开展城市布局、工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配和区域生物群落的最佳稳定组合。2050年使荒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土地特征、气候变化及水资源量,在中国北方逐步实现城市布局、工业生产结构及其与生态环境的最佳配置,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专家强调指出,当人类活动超越自然界的随能力时,就会促使潜在的荒漠化因素激发和活化。因此,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逆转与治理荒漠化的前提条件。人类应克制自身不良活动,减少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取缔掠夺性和毁灭性的开发方式,以减轻自然生态的压力。                                                      相关链接防 治 荒 漠 化 的 主 要 方 法防治沙质荒漠化主要方法有四种,即植物防治沙、沙地造林种草、工程治沙和综合防沙治沙。其中,植物防沙治沙除了包括播种固沙造林、植苗固沙造林、扦插固沙造林等常规的固沙造林技术外,还包括飞播、喷揪固沙造林及沙地草场改良、人工草场建设和防治林体系建设等技术;沙地造林种草包括沙地乔木造林、沙地灌木造林和沙地牧草栽培等;工程治沙包括沙障治沙、水力治沙、风力治沙及化学固沙等;综合防沙技术包括水资源合理开发、节水灌溉、渠道防渗、干旱沙地综合农艺节水及地面覆盖与化学控制抗旱节水、防沙治沙生态农业等。防治盐碱化的主要途径是降低地下水水位,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减少蒸发。土地盐碱化改良的主要技术措施有:水利工程改良、生物改良、农业改良、化学改良等。水利工程改良需要建立健全蓄灌排工程体系,制定改良盐碱化的措施,采用合理的灌溉技术;生物改良是在盐碱化土壤中植树造林、种植绿肥牧草和耐盐作物,减少地面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农业改良采用平地改土、适当深耕深翻、增加有机肥和草粮轮作等方法,降低土壤盐分,防治土壤盐碱化;化学改良主要利用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土地,尤其是碱地,可以降低土壤碱含量,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                                                                                                                             (5—2174-GTZYB)
附件下载: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