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塔”当心干了浏览次数:535 发布日期:2005-03-14 分类:专业领域/地下水 ——中科院研究员董锁成谈三江源生态保护安 丰三江源地区是指我国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一湄公河的发源地。它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保护区总面积达30.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湿地分布区,生物种类多样,矿产资源丰富,其特殊的生态战略地位,对江河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堪称“中华水塔”和中华民族生命的“源泉”。然而,由于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湿地退缩,草地退化尤为严重。近日,记者就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采访了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区域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董锁成。环境退化:超载过牧,乱采滥挖是主因董锁成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人类对生态环境施加的不合理干预是三江源地区环境急剧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超载过牧、乱采滥挖沙金和虫草,造成植被破坏,加速了环境退化。据董锁成研究,治多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明显的增温减水现象,空气中相对温度减少,造成了三江源地区气候干旱。而长期以来,许多牧区不顾草场载畜量,造成严重超载过牧,导致草场退化,加重了环境恶化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治多县约有1/3的草场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约有15万亩天然草场已经荒漠化或沙化。二是鼠害肆虐。高原鼠兔、鼢鼠、田鼠数量急剧增多,危害加大,有些原本丰美的草场变为寸草不生的“黑土滩”。据调查统计,在黄河源区有超过50%的黑土型退化草场院是因鼠害所致。三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面积逐年增多。据初步统计,三江源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52.8万公顷,主要分布于曲玛莱县和治多两县境内的通天河阶地及楚玛尔河滩地。四是冰川退缩、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退化,自然灾害逐年增多。三江源的冰雪、湖泊及沼泽地均为江河的重要补给源和水源涵养区。这里的冰川分布1687.9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源区约1496.04平方公里,近30年来,大多数冰川呈退缩状态,众多湖泊出现面积缩小,湖水内流化、矿化度不断升高而趋于盐化,长江源区许多湖泊水已呈微咸或咸水湖。玛多县原有4000多个大小湖泊,干涸了2000多个,现有湖泊的水位下降明显。近年来,大片沼泽湿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导致沼泽湿地水源涵养功能的降低,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的同时,三江源地区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加剧,冰雹、霜冻、干旱、洪涝、沙尘暴、雪灾等灾害次数有增无减。五是生态系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据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站长期放牧试验表明,因牲畜过度啃食和践踏,优良牧草比例大幅度下降,地上地下生物量也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呈线性下降。同时,牲畜长期践踏,使土壤板结,造成土壤导水率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沙化。另外,近些年草原鼠类的天敌鹰和黄鼠狼等被大量猎杀,鼠害加剧,也是导致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环境退化促使气候干旱和蒸发量的上升,反过来又加剧草场退化,如此又开始新一轮环境退化循坏。三江源保护: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董锁成告诉记者,三江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已拔巨资实施建设。2001年至2010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投资41亿元。青海省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十分重视,已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基本遏止乱采滥挖沙金、虫草等问题;对保护核心区内的牧民已实施迁徙工程但是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董锁成研究员认为,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制定高水准的科学规划。三江源地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十分复杂,建立自然保护区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也面临复杂的环境和诸多其他难题。因此,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对三江源综合科学考察,就是要探索三江源地区自然环境演变规律,提示自然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机理,这是制定科学规划的重要一步。在三江源区域生态经济类型划分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区划,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综合规划,以指导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也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行树种、草种种植适宜性的科学试验,再逐步推广,而绝不能搞“一刀切”。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草)等措施,恢复植被,提高森林、灌木、草地生态功能等手段,有效地防治土地沙漠化,进一步防止水土流失。要把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鼠害治理,促进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在鼠类的有害方面,以“消灭”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实际上,鼠类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保护生物多样的角度讲,不应将其全部消灭。治理鼠害是将害鼠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另外,要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完善鼠害监测预报水平,防患于未然。建立上中下游利益补偿机制,促进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事来的良性发展。生态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流域的上、中、下游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演替的生态经济系统,上、中、下游任一部分的变化都将引起其他部分的响应,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系统整体功能的好坏并不取决于上、中、下游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取决于各部分相互关系协调的状态或水平。因此,要建立上、中、下游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补偿机制,实行全流域统一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有关部门应尽快共担的政策和法规,促使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以及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5-2033-DKDB)
附件下载:
|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联系我们: 010-83473382
-= 京ICP备050655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68号 =-